在公元219年5月,刘备成功拿下了汉中。此时的刘备,兵力强大,已经掌控了益州,并且拥有了半个荆州。得势的刘备,深知这一时机不可错过。于同年秋季,刘备的群臣纷纷劝进,建议他向汉献帝进位为“汉中王”,并通过《汉中王劝进表》上表请求晋升。这份奏表展示了刘备阵营中的一批重要将领和谋臣,表中列举了诸多名字,包括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赫赫有名的武将,诸葛亮、法正等智谋人物。
《三国志·先主传》详细记载了《汉中王劝进表》的内容:在劝进表中,首先列出了十一位重要人物的名字,包括了被誉为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以及诸葛亮、法正等重要谋士。但有趣的是,在这份名单中,并未出现赵云和魏延的名字。那么,为什么这两位大将未能列入其中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仔细观察名单,可以发现这份名单中的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那些已经获得朝廷封赏的大臣们。以马超为例,他不仅是“都亭侯”,还先后被朝廷任命为徐州刺史、谏议大夫、偏将军等职务。再比如许靖,他曾担任过朝廷的尚书郎,并且关羽的“偏将军”和“汉寿亭侯”之职也是由汉献帝所封。第二类人物则与刘备的“左将军”身份紧密相关。刘备曾被封为豫州刺史,并在199年吕布败亡后被任命为左将军。因此,刘备麾下的左将军幕府成员也列入了这份名单,包括了许靖、庞羲、射援等人。这些人,虽然在刘备阵营中颇具地位,但他们的职务和朝廷的封赏关系密切,因此被列入劝进表。
第三类则是刘备阵营中的功勋重臣,比如关羽、张飞、黄忠和法正等人。显然,这类人物的贡献是直接与刘备的建立和扩展势力相关的,而赵云和魏延恰好就属于这一类。他们都是刘备的重要支持者和战将,然而,他们的表现与这份名单中人物的身份却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赵云虽然从一开始就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但他的职务大多是在内部担任守护工作。例如,赵云曾担任主骑、牙门将军、偏将军等职务,其中很多是随侍刘备左右,掌管亲卫或禁军,而非出征外地征战的职位。除了“偏将军”外,赵云的其他职务并不具备指挥大规模外军作战的权力。简言之,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赵云的职责主要集中在保护刘备的安全,而非领兵征战,因此并不符合与其他重要将领并列的资格。
同样,魏延的情况也类似。尽管他在汉中之战后被刘备任命为“镇远将军”并担任了汉中太守,但这一任命发生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后。更为关键的是,在刘备进位之前,魏延并未担任过重要的军职,也未在朝廷获得过封号。《三国志》记载,魏延曾作为部曲随刘备入蜀,多次立下战功,后升任“牙门将军”,但其职务较为普通,仅略高于“中郎将”。考虑到魏延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的职务和威望,他显然不具备与其他更高官职的将领同列的资格。
综上所述,赵云和魏延未能列入《汉中王劝进表》中的名单,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职务和影响力在当时并不足以与诸如关羽、张飞等其他五虎上将或刘备的谋士相提并论。尽管他们在刘备阵营中贡献巨大,但在朝廷和刘备内部的职务上,赵云和魏延的地位较为低调,尚未达到与其他大将并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