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监狱,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一些极端的词汇?血腥、幽暗、阴森,或者死亡的阴影?不论哪一种,这些形容都与监狱这一特殊的地方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着著名的监狱,而上海的提篮桥监狱,便是其中一座声名赫赫的存在。它不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第一大监狱,还被人们称为“死亡之城”。这里关押过无数重量级的罪犯,包括二战中的甲级战犯以及历史上那些曾实施过残酷刑罚的人们,枪决、绞刑等残暴的手段早已成为这座监狱的代名词。
提篮桥监狱,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个充满恐惧和不安的存在。对于曾经是汉奸的那些人,甚至是日本战犯来说,这里是他们的噩梦。他们都曾在这里感受到过生不如死的恐怖,回忆起往事时不禁颤抖。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这座监狱,坐落在华德路117号(现今的长阳路147号),其占地约4公顷,周围被十多栋建筑所围绕。提篮桥监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当时上海的公共租界巡捕房的监禁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囚室早已人满为患。于是,警务总监唐纳·麦肯齐便提出了修建新监狱的建议,并且为此绘制了草图,设计造价为六万两银子。经过审议,董事会同意了他的提案,开始建设提篮桥监狱。
与当时其他中国监狱的设计有所不同,提篮桥监狱参考了美国监狱的布局,而非英式的本顿维尔监狱。监狱内两排囚室背靠背,墙壁之间用镂空铁栅代替了传统的木门。这种设计,使得监狱的管理更加高效,同时也给人一种更加冷酷、无情的印象。监狱建设始于1901年,当时只有两座监房,每层大约有60间囚室。直到1903年,监狱才正式完工,最初的名字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监狱”,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靠近提篮桥,大家习惯性地称它为提篮桥监狱。到了1928年,监狱再次进行扩建,增添了多座五层高的监房,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规模。
在100多年的历史中,提篮桥监狱经历了多个不同政权的管理。先是租界政府的统治,接着是日本占领期间的残酷管理,再到汪伪政府时期,最终到了新中国。这里的建筑极为坚固,规模宏大,曾经关押过数量众多的犯人,最多时,监狱内的囚犯数量甚至超过了8000人。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孟买监狱和日本的巢鸭监狱,甚至有着“远东第一监狱”的美誉。提篮桥监狱的管理设施也相当精良,监狱内曾经实施过许多严酷的刑罚,诸如冷水浴、吊死拷打等,常常让那些汉奸和战犯都闻风丧胆,甚至不敢想象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里的囚徒。
而提篮桥监狱的历史并不仅仅是充满暴力和压迫,也曾囚禁过许多历史上有名的革命人物。例如,章太炎与邹容这两位革命志士,他们曾在监狱里相互鼓励,赋诗以志。但不幸的是,1905年,邹容在狱中去世,遗体被革命志士冒险盗出,以示悼念。此外,像任弼时等人也曾在这里度过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抗战胜利后,监狱的囚犯大多是汉奸和日本战犯,如汪伪政府的高官梁鸿志、傅式悦、苏成德等,以及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她便是在这里病逝的。除了这些,提篮桥监狱还关押过南京大屠杀的主犯谷寿夫、安藤利吉、田中久一等人。1946年,盟军美国军队曾在监狱内设立军事法庭,审判47名日本战犯。
然而,随着上海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提篮桥监狱所在的这一块地区逐渐成为了市区的中心,繁华的街道和高楼大厦使得这座历史悠久的监狱变得格格不入。2013年,虽然它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其实际状况却依旧堪忧。尽管如此,这里仍然成为了许多影视剧的拍摄场地,《潘汉年》、《孽缘》、《一号机密》等作品便是在这里完成拍摄,给这座古老的监狱增添了些许现代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