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困家庭,年少时经历了流浪和困苦的生活。他对民间经济的不平等有着深刻的了解。即位后,他致力于减轻百姓的田赋和差役负担,先后完成了两项伟大的改革:
首先,他根据全国的人口普查,编制了赋役黄册;其次,他根据全国的土地丈量,编制了鱼鳞图册。
这两项工作,都是自唐朝中期的均田制度遭到破坏后,历经宋元两朝,六百年来,中央政府始终未能完成的任务。
黄册的历史
黄册的编制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从这个时间算起,直到明朝末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册的编制持续了二百六十多年,几乎与明朝的历史同长。实际上,早在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就开始命令清查全国户口,尽管当时四川、云南、辽东等地尚未完全归属明朝。
洪武年间规定,每十年编制一次黄册,这个过程被称为“大造黄册”。每次大造黄册之前,户部会提前两三年进行准备工作,确保黄册能够按照统一的格式完成。
大造黄册的工作方法
在大造之前,户部会根据之前的黄册检查是否符合规定,同时编印大造黄册的榜文和样本,并将这些资料下发到全国各省。地方官府会根据这些样式,翻印若干份,分发到城乡公开张贴,百姓依照格式填写。具体操作是:每户人家都会被列出信息,包括乡贯、人口、性别、年龄、田产等数据,分为“户籍”和“户帖”两部分,户帖发给百姓,户籍则由户部存档。
洪武十四年,太祖命令全国编制黄册,登记所有户口和田赋数据,每百户编为一里,并选出其中丁口最多的十户担任里长,其他百户划分为十甲,每甲十户,甲首轮流担任差役工作。编制黄册时,还记录每户的田地变化,包括旧田、新田、卖地和实际拥有的田产,分为四类,称为“四柱式”。
每十年重新编制黄册,以反映每户田产和劳役的变化。黄册的副本会存放在户部、布政司、府和县中,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和完整。
黄册所记录的户口,涵盖了男女老幼,统计结果反映了全国的人口情况。与清朝乾隆年间的人口统计相比,明初的黄册统计仍是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普查。根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统计,全国总户数为10652789户,总人口约60545812人。考虑到中原地区战乱频繁,流亡百姓的安置困难,实际人口数应远超过六千五百万人。
过去六百年,由于缺乏全面的实地调查,许多地方的官方册籍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地方上的豪绅常常与官吏勾结,隐瞒自己的田产,或者将负担转嫁给贫民,导致税收制度出现不公。
鱼鳞册的历史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太祖在即位后计划进行全国范围的土地丈量工作。洪武二十年(1387年),他派遣国子监的学生与地方士绅共同丈量土地,并制作了详细的土地册。这些册子记录了每块土地的具体位置、面积、性质以及土地所有者的信息,并附有地图,像鱼鳞一样排列,因此被称为“鱼鳞图册”。土地的买卖和转让都会及时更新在册。
丈地与编册的工作虽然覆盖全国,但太祖特别重视江浙地区,因为这里是明朝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各种隐瞒和逃税的现象较为严重。而其他地区的丈地工作则未得到同等的关注。根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统计,明初全国丈得的土地总面积为8507623顷,即8.5亿亩。
黄册与鱼鳞册的作用
黄册以户为主,详细记录了每户的丁粮数量,这成为征税和劳役的依据;而鱼鳞图册则以土地为主,政府依据这些数据来确定赋税标准,同时也能在发生土地纠纷时作为判决依据。两者相辅相成,不仅使得百姓的负担得到均衡,也使国家收入得到了增加,奠定了明朝财政的基础。
朱元璋深知国家的财政主要依赖于田赋,而田赋则来源于农民。因此,他一方面鼓励军民开垦土地,确保军队自给自足,减轻百姓负担;另一方面,他还积极推动农业发展,支持水利建设和生产增产工作。为了鼓励农民,太祖曾两度要求农民腾出一部分土地,或利用闲置地种植桑、麻、木棉,并免除其税务。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派遣国子监学生到各地督促修建水利设施,短短一年内,建成了五万多座塘堰、河渠和堤坝。每当地方发生自然灾害,受灾地区的赋税会得到减免,灾民还会获得政府的救济。而那些隐瞒灾情或贪污的官员会被严惩,甚至有的贪官因贪污超过六十两而被判处死刑,甚至剥皮示众。
太祖严肃治政,时常告诫官员要清正廉洁,让百姓安居乐业。他宽待百姓,对官员则要求严格。这种民本思想,成为明朝政权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人口减少的原因
尽管明初进行过几次全国性的人口统计,但从统计数据来看,明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人口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在某些时期出现下降的现象。这令人难以理解。
实际上,这些统计数字并不能准确反映人口的实际情况,因为统计的仅是政府户籍册上的人口,而并不包括军户、匠户、僧道等特殊职业户口。军户人口在明初时就已超过三百万人,工匠、渔民等专业人口也十分庞大。此外,还有大量的流民、宗室人口以及少数民族人口未被统计在内。估计这些未统计的群体加起来,明朝的人口在某些时期可能已经超过一亿人。
但统计上的误差并不能改变明朝人口总数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后期,人口的减少反映了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困境。这些统计数据虽然无法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但却揭示了当时明朝社会的复杂性和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