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国演义》里有太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许多经典桥段也常成为我们饭后茶余的谈资。作为一个三国铁粉,我对这段历史有过不少疑问,尤其是刘备与曹操相继去世后,诸葛亮数次北伐中原却未能成功,这件事让我感到深深的遗憾与不安。 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心里冒出一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非要坚持联吴抗魏的方针?他难道不能先与魏国结好,一起灭掉东吴,然后转而合力消灭魏国吗?这么一来,岂不是更容易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
这种想法看似简单合理,实际也是有人会想到的原因所在:诸葛亮每次伐魏最大的困难就是补给线不通、蜀道崎岖难行,补给运输难上加难。如果当时能和魏国暂时和解,共同出兵灭吴,趁机夺回荆州,从荆州或江东方向再攻打中原,战线和补给都可能更顺畅,不是更有利吗?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曾有这样的疑问?那段时间我甚至有点看不惯诸葛亮,觉得他像个死脑筋,为什么总是一条道走到黑?既然蜀道难行,为何不转变策略,与魏国修好后先灭吴,和魏国形成势均力敌、平分天下的局面,再找机会集中力量灭魏统一天下——这似乎比反复北伐要现实得多。 后来我翻阅了许多史料和研究,才慢慢明白诸葛亮坚持联吴抗魏并非一时固执,而是受多重因素制约,不得不走这条路。下面把这些原因梳理出来,说明为什么诸葛亮别无更好选择。 首先要看政治与道义立场。刘备建国时长期把自己标榜为汉室正宗,复兴汉室是他的正统旗帜。当时汉献帝被挟持在魏国名义下,诸葛亮以解救皇帝、光复汉室为名攻击魏国,既合乎道义,也能赢得民心和士气。如果反过来放弃攻打魏国,转而去灭吴国,那样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容易失去政治正当性和民众支持。 其次要看三国的实力对比。刘备、曹操相继去世后,魏由曹丕继承,吴由孙权掌权,二者都算有能之主。魏国控制了中原沃野,人口和物资都占明显优势;东吴人口可能比蜀多一点儿,但在整体国力上也不属于最弱。相对而言,魏国是三国中最强的一方。因此,诸葛亮从战略上认为应先遏制最强敌人,削弱曹魏的力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格局。历史上也有教训:对付强敌如果不先除掉,反而会被拖垮——这是许多军事家要避免的错误。 再者,设想诸葛亮想和魏国结盟去灭吴,这个方案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魏国内部有像司马懿这样的老谋深算之人,他绝不会坐视蜀国抬头并愿意与之结盟。司马懿的策略通常是稳固自身、拖延消耗,给魏国争取恢复与发展实力的时间。只要魏国有喘息之机,随着人口和人才的积累,吴蜀迟早会成为被吞并的对象,史实也表明魏后来人才济济,最终成为灭掉吴蜀的主力。 此外,东吴自身也并非软柿子。别忘了吴国还有陆逊这样的大将,他智勇双全、运筹帷幄,能与周瑜比肩。只要陆逊在,诸葛亮若试图联魏灭吴,很可能引发魏吴反而联合攻蜀的局面,反使蜀国处于更危险的境地。 综上所述,若诸葛亮选择先联魏灭吴,再图后续灭魏统一天下,这条路在当时几乎行不通。诸葛亮面临的现实是复杂且严峻的:在道义、国力、地缘与对手智略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联吴伐魏是他能够选择的、也相对最符合当时形势的策略。可惜即便如此,他一生也未能实现光复中原的宏愿,让人感到无限惋惜。当然,上述分析只是我个人对史事的一些理解和推测,仅供大家讨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