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期,周武王、周公和周成王通过封建制度来稳定政权,给亲戚们分封土地,以此来防守和巩固周朝的统治。这一时期,周朝分封了大量的诸侯国。《史记》中提到,分封了数百个诸侯国,《汉书》则记载有八百个。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我们无法确认,但可以看出,在西周的初期,分封的诸侯国数量是非常庞大的。
这些分封活动大多发生在周武王、周公、周成王和周康王时期,到了后期,分封的数量显著减少。尽管如此,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总数依然可观。
然而,在这些众多的诸侯国中,秦国却没有出现在最初的分封名单中。与楚国的建国历程相比,楚国的开创艰难。楚国的祖先鬻熊在商朝末期投奔周文王,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周朝分封诸侯国时,楚国却没有受到重视。直到楚成王时期,楚国才被赋予了一个小小的子男封地,成为一个较为贫弱的诸侯国。熊绎是楚国的第一任国君,尽管楚国已经是一个诸侯国,但其地位一直较低。周成王在岐阳与其他诸侯会盟时,熊绎虽然带着贡品前去,却没有资格参加会盟,只能与鲜卑首领一起守燎,显示楚国的低地位。
楚国的早期非常艰难,国土狭小,经济贫困,熊绎不得不带领楚国人民艰难创业,开辟新天地。后来,楚国逐渐发展,国君也开始自视为蛮夷之地,逐步在南方扩展疆域,最终崛起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
与楚国的艰辛历程相比,秦国的建国更加复杂。楚人能够在商朝末期审时度势,投奔周文王,而秦人当时并不是秦国的居民,而是属于嬴姓部落。嬴姓部落在商朝时期居住在西边,负责保卫商王朝的西陲。在商纣王时期,飞廉和其子恶来因力大被商纣王宠用,后来,周武王伐纣时杀死了恶来,而恶来恰是秦人的祖先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秦人的祖先在周武王伐纣时忠诚于商王朝,因此没有得到周王朝的分封。经过七代后,秦人的命运开始发生转折。住在犬丘的非子,是一个优秀的牧马人,周孝王得知后,让他在汧渭之间管理马匹。非子养马有功,周孝王因此将秦邑赐给他,并让非子接管嬴氏的祭祀,称为秦嬴。
从此,秦国成为周王朝的附庸,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肩负着保卫西陲的责任。直到西周灭亡,秦国始终是周王朝的附庸,长期与西戎对抗。
西周灭亡后,周幽王被犬戎和申国联军杀死,犬戎占领了镐京不肯离去。周幽王的儿子宜臼被迫召集诸侯前来勤王,卫国、晋国、郑国纷纷派兵支援,而秦襄公也率领秦军前来,将犬戎赶出镐京,并扶立宜臼为天子,史称周平王。
周平王不敢继续留在镐京,决定迁都洛邑。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和郑武公护送周平王至洛邑,东周时期正式开始。作为回报,周平王将秦国从附庸提升为正式的诸侯国,封秦襄公为诸侯,赐予封地。从此,秦国正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然而,秦国获得封地并不容易。周平王赐给秦国的封地在岐山以西,当时这些地方被犬戎占领。周平王对秦襄公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意思是,周平王将这些土地赐给秦国,但若秦国能够收复这些被犬戎占领的土地,则归秦国,否则就无法得到这些土地。尽管如此,秦襄公仍然感到欣喜,因为秦国终于成为了诸侯国,能够与其他诸侯国平等地交往,标志着秦国的崛起。
自商朝以来,秦人的祖先就与犬戎发生过多次冲突,保护商朝的西部边疆。到了西周时期,秦国作为周王朝的附庸,也承担了保卫周王朝西陲的重任,与犬戎的战争不断。在周厉王时期,犬戎反叛周王朝,摧毁了犬丘大骆的全族,与秦人结下了深仇。周宣王任命秦襄公的祖父秦仲为大夫,率兵讨伐西戎,秦仲战斗了二十年,最终被西戎杀害。周宣王随后派遣秦仲的五个儿子,带着七千兵卒继续讨伐西戎,最终成功击败西戎。为表彰秦国的功劳,周宣王将犬丘归还给秦,并任命秦为西垂大夫。
尽管秦国在周王朝的支持下逐渐崛起,但秦国与西戎之间的仇恨并未消除。秦襄公之所以能继位,是因为他的兄长世父要为祖父秦仲复仇,才将继承权让给了弟弟秦襄公。
秦国的强大逐步在周王朝和东边诸侯国中引起了关注。随着秦襄公的去世,秦国的重任转交给了儿子秦文公。秦文公不仅继承了秦襄公的事业,还通过一系列行动推动秦国走向东部。
秦文公迁都至西犬丘并开始扩展领土,最终于公元前677年将都城迁至雍,并在此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基础。通过对外战争,秦国逐步占领了岐山以东的土地,并成为了西戎的主导力量。秦国的崛起为后来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随着秦国不断扩展,秦国进入了更广阔的历史舞台。到了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成为东方诸侯国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尽管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因陪葬事件的影响暂时停滞,但秦国的崛起已经是不可逆转的。
进入秦孝公时期,秦国实施变法,开始强势崛起,并最终通过吞并六国,建立了秦朝,开始了统一中国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