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夏天,波兰当局接到消息,说在布列斯特的山脉中,隐藏着一座一战时期的军需库。知情人士透露,这座库房的隧道入口曾被人为炸毁,距今已经有9年了,从那以后,这座军需库一直被埋在地下,没人再关注它。波兰士兵花费了将近7天时间,最终找到了通往隧道的入口。
当洞口被打开时,一股刺鼻的臭气扑面而来,所有人被熏退了几步。接下来的发现让大家都吓了一跳——竟然走出来一个人!这个人面色苍白,头发和胡子都已经花白,长发垂至腰间,胡子甚至比上衣还要长。他就是——上等兵阿沙廖夫!
阿沙廖夫被埋在地下已经整整9年了,他究竟是怎么活下来的呢?要从一战期间的1915年夏天说起……
沙俄节节败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在西方发动了两次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主要对手是东线的苏联,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主要精力则是集中在西线,与英法展开激烈对抗。1914年,沙俄趁着德国与英法在西线激战,从东线发起了进攻,一度逼近了德国首都柏林。
然而,德国很快调整战略,转而追击俄军。曾以“欧洲宪兵”著称的俄军,却在德国的反攻下节节败退。俄军从华沙撤退,接着一路退到波兰东部。到了1915年夏,德军不肯给俄军喘息的机会,向波兰东部的布列斯特发起进攻,这里成了俄军在波兰的最后一座军事重镇。
此时,俄军的士气低落,指挥官们早已没有信心,开始准备撤退。俄军上层决定,把所有的装备物资运回国内,运不走的则直接销毁,绝不能让德军得到任何有用的东西。
这个命令很快传到了波伦斯基少校的耳中,他是布列斯特地下军需库的负责人。经过深思熟虑,波伦斯基认为直接炸毁军需库太可惜,便向上级提出了一个建议——将隧道口炸塌,而不是摧毁整个库房。这样一来,如果未来能重新夺回这片领土,军需库的物资还能派上用场。沙俄的高级指挥部同意了他的提议。
阿沙廖夫被活埋地下
驻守在布列斯特的俄国皇家部队169师,整体士气低落,许多士兵沉浸在即将撤退的阴影中,但有一个人却依然神采奕奕,那就是阿沙廖夫。
阿沙廖夫是军需库的一名哨兵,他负责守卫隧道的最深处,是库房的最后一道防线。那天,他正坐在岗亭里休息,忽然收到未婚妻寄来的一封信,粉红色的信封温柔而浪漫。阿沙廖夫怀着激动的心情,找了一个安静的角落,打开信,细细读着未婚妻的文字。信中说,等他胜利回到家乡,全村人都会为他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并为他们举办一场宏大的婚礼。
阿沙廖夫反复读着信件,沉浸在幸福的幻想中,不知不觉,换岗的时间到了。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叠好,揣进怀里,然后兴高采烈地前往隧道入口。刚到那里,他才注意到,周围竟然堆着一些炸药——这可不是普通的军需库,而是储存大量物资的地方!
但他并没有多想,依旧兴致勃勃地进入隧道,穿过几十米的幽暗通道,最终来到最深处的岗哨。在换岗之后,阿沙廖夫照例巡视仓库,替换了所有的照明蜡烛。做完这些,他回到岗亭,再次掏出那封信,兴奋地一遍遍阅读,遐想着未来的美好。
突然,轰的一声巨响,阿沙廖夫被爆炸的冲击波击倒,头撞在石壁上,失去了意识。
他做梦也没想到,军队在匆忙撤退时,竟然忘了通知他。工兵们见隧道口无人看守,便直接引爆了炸药,阿沙廖夫就这样被活埋在地下!
绝处求生
不知过了多久,阿沙廖夫终于苏醒过来。他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他摸索着找来火柴,点燃了蜡烛。借着微弱的烛光,他走向隧道口,试图弄清楚发生了什么。
阿沙廖夫发现,地面上满是碎石和泥土。当他走到隧道口时,他震惊地发现,隧道口已经被炸塌,完全被石块和泥土填满。他疯狂地用双手挖掘,但即使鲜血淋漓,也没有找到一点缝隙。
绝望之际,阿沙廖夫拼尽全力向外喊救命,但声音渐渐变得沙哑,直到再也没有力气。所有的努力都没有任何回应,他终于冷静下来,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自己被活埋在了地下!
在岗亭,他再次找到了那封粉红色的信件。捧着信,他对自己说:“为了未婚妻,我一定要活下去!”
他意识到仓库里有不少饼干、罐头和炒面,食物不成问题;军装、被褥等物资也足够他穿戴休息。为了保证照明,他还可以用蜡烛。仓库的通风孔让他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唯一缺乏的是水。阿沙廖夫带着希望寻找水源,最终在石壁上找到了一块潮湿的地方,他用刺刀挖了一个小坑,果然,水开始渗出。
生存的条件逐渐具备,阿沙廖夫决定坚持下去,等待着有一天能重新见到阳光。
9年的暗无天日
孤独无比残酷,尤其是暗无天日的孤独。阿沙廖夫有时会想到自己这一生或许就将死在这里,心情一度变得灰暗。支撑他活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那封未婚妻的信。每当他感到孤独、无望时,他便会拿出信件,一遍遍地阅读,重新燃起生的希望。
为了保持健康,他尽力保持锻炼,每天早晚根据通风孔的变化,推测外面的时间。当通风孔的光线变亮时,他就起床跑步,像在军营一样保持体能。而当光线变暗,他便知道夜晚来临,又在石壁上划一条线,记录一天的过去。
每过一周,阿沙廖夫会更换内衣和包脚布,保持个人清洁。每个月,他会把脏衣服扎成一捆,象征着时间的流逝。每半年,他会换上一套新军装和皮靴,尽力保持自己的状态。
这种极度孤独和封闭的生活,阿沙廖夫坚持了整整九年。
重见天日
波伦斯基少校在逃亡后,生活贫困潦倒。1924年,他来到了布列斯特,终于想起了那个被遗弃的军需库。他知道这个秘密几乎没人知晓,如果将其告诉波兰政府,自己或许能够获得保障。
果然,波兰当局对这个秘密非常感兴趣,派出了一支队伍协助波伦斯基寻找。经过接近七天的挖掘,波兰士兵终于找到了通往隧道的入口。
当洞口被打开时,一股腐臭的气味扑面而来。大家壮着胆子走进隧道,随即听到里面传来了低沉的吼声。士兵们以为里面有什么鬼怪,纷纷拿起武器。但随即,他们听到了一句俄语:“站住,谁来?”
经过确认,里面传出的正是俄语的声音。最终,波兰士兵进入隧道,见到了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