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完成了一项任务,感到十分得意,甚至略带自豪地大喊“还有谁?”时,可能并不知道,这句如今广为流传的口头禅,竟然出自一千多年前的项羽之口!
项羽出生在一个军事世家,他的祖父是楚国的名将项燕,父亲则早早去世,由叔叔项梁抚养他长大。年轻时,项梁尝试教项羽读书,但项羽没有耐心,几天后就放弃了。项梁又教他剑术,然而项羽仍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坚持下去。项梁很担心,觉得如果项羽继续这样下去,必定一事无成。于是,项梁劝导项羽,但项羽告诉他,读书能记住人名,剑术也只适合与一个人对战,这些都不值得自己去学。他想学的,是能指挥千军万马、能与成千上万的敌军对决的本领。项梁于是开始教项羽兵法,项羽对此兴趣盎然,学习也非常迅速,乐此不疲。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项羽和项梁站在人群中观看。当时,百姓都得低头跪拜,不敢抬头,而年轻的项羽却直视着秦始皇的车驾说:“彼可取而代之。”项梁听后大惊,急忙捂住了项羽的嘴巴,但内心却默默感到欣慰,认为项羽年纪轻轻就有推翻秦始皇的宏伟志向。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纷纷响应,项羽和项梁也加入了起义。项羽杀掉了会稽的郡守殷通,接管了殷通治下的8000兵马。陈胜死后,项羽和项梁继续带领起义军,声势愈加浩大,开始拥立楚怀王的后嗣为王。随后,项羽带领军队参加了解救赵国的战斗。此时,秦军主帅章邯带领40万大军围攻巨鹿,而楚王命项羽率兵去解救。尽管敌军人数远超楚军,项羽决心一搏,决定进行一场孤注一掷的战斗。在渡过河流后,项羽要求每个士兵都带足三天的干粮和水,然后下令凿沉所有的船只,打破所有的炊具,彻底断绝楚军的退路。这场战斗中,楚军勇猛无比,勇敢地一敌十,最终取得了大胜,斩杀了大量秦军。秦军主将章邯投降,项羽的威名一时间大振,巨鹿之战成为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此后,项羽和刘邦都攻占了咸阳,秦朝灭亡。刘邦被封为汉王,而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楚汉之争由此拉开帷幕。
年轻时,项羽身高已达八尺,体格魁梧,力大无穷,能够单手举起巨鼎。战斗时,他勇猛异常,常常一人斩杀数百敌军。每次斩杀敌人后,他都会高喊“还有谁”,威慑了周围的敌人。项羽的英勇让他的士兵们对他心生敬畏,每次与他交谈时,没人敢抬头看他。
然而,项羽虽勇猛过人,却在智谋上有所欠缺,性格刚愎自用,且过于自负,喜好杀戮。起义初期,他就斩杀了殷通府中的一百多人。随后的攻城战中,项羽攻占襄城后,竟然屠城,杀害全城百姓。在巨鹿之战后,他对投降的秦军士兵进行了大规模屠杀,约有20多万秦军被他坑杀。进入咸阳后,项羽不仅杀掉了秦王子婴,还纵火焚烧了整个咸阳。
当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提醒他,刘邦是个有野心的人,可能成为未来的劲敌,建议他趁刘邦势力较弱时就将其除掉,但项羽自视过高,认为刘邦不过是个小角色,于是没有采纳范增的建议。之后,范增为项羽策划了鸿门宴,安排项庄在宴席上舞剑伺机刺杀刘邦,但项羽在关键时刻犹豫不决,错失了消灭刘邦的最佳时机。
当时刘邦势力尚弱,他主动让出了咸阳,退居汉中。而项羽却只想着回到江东,虽然有人劝他抓住时机,壮大力量,为日后的争霸打好基础,但项羽依然固执己见,甚至将劝说他的人处死。
刘邦退守汉中后,逐渐积累起雄厚的力量,身边有了韩信、张良、萧何、樊哙等谋士和将领的辅佐。而项羽回到江东后,却沉迷于享乐,身边的谋士或被杀,或因失望而离开。楚军在争霸过程中曾取得的优势逐渐消失,局势变得越来越不利。
最终,楚汉争霸的决战发生在垓下。刘邦联合刘贾、英布、韩信等五路大军,合计60万兵力围攻项羽的10万楚军。项羽奋力抵抗,但敌众我寡,粮草短缺,加上刘邦的谋士张良巧妙地利用楚人乡音来动摇楚军的士气,项羽意识到大势已去。听到四面响起的楚歌后,项羽与虞姬告别,虞姬为他换上华服,最后一次为项羽舞剑歌唱,随即自刎。
第二天,项羽的楚军在垓下被彻底击溃。项羽孤身一人逃到乌江。当时,汉军尚未赶到,手下劝项羽乘船逃回江东,再图未来,但项羽认为自己已是名声扫地,无颜再回故乡。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项羽最终在乌江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