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西汉朝迎来了一个重大变化,刘邦的嫡系后代不再继承皇位,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庶长子刘恒。当时距离汉朝建立已经有21年,从刘邦称汉王开始算,已经过去了26年。这个变动是刘邦在生前所未曾预料的,而且发生在他去世15年之后。
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刘肥、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恢、六子刘友、七子刘长、八子刘建。刘盈是嫡长子,母亲是皇后吕雉。刘邦原本的决定是将皇位传给刘盈,确保刘邦的江山由刘盈继承。否则,刘邦早在去世前就会将皇位传给三子赵王刘如意了。
尽管刘邦心里并不十分看好刘盈,但他信任刘盈的母亲吕后。吕后精明干练、果断坚定,曾在刘邦困难时独自撑起家国大计。更重要的是,将皇位传给刘盈符合礼法,也能获得朝中大部分臣子的支持。所以刘邦认为,只要有吕后支持,刘盈继位不会有太大问题。而且刘邦在去世前,已经为刘盈铺设了稳固的基础。
首先,刘邦用了六年时间解决了异姓诸侯割据的问题,确保了中央政权的稳定,这样刘盈便不必担心外部势力威胁他的皇位。其次,刘邦将自己的兄弟和侄子封为诸侯王,这样形成了对汉中央的守护力量。再次,刘邦通过与大臣们的誓言,确保了“非功不能封侯,非刘氏不能称王”的原则,这样可以避免外姓篡位的风险。
虽然刘邦在临终时已尽力安排,但他没想到,刘盈在他去世仅七年后便去世了。再过了八年,汉朝的宫廷发生了剧变,吕氏一族几乎被满门抹除,皇位最终由刘恒继承。而这一切的背后,主导者正是刘邦的亲信大臣陈平和周勃。
临终前,刘邦曾与吕后讨论过谁能够接替萧何等人担任重要职务,其中提到了陈平与周勃。刘邦曾指出,曹参可以接替萧相国的位置,王陵则适合接任其他职务,而陈平虽然智慧过人,但难以独立完成大任,所以需要周勃的协助,周勃更适合担任太尉,保护刘氏江山。
然而,当吕后去世时,萧何、曹参和王陵先后去世,留下的只有陈平和周勃。
那么,陈平和周勃为何要联合发动“诛吕之战”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他们为何得到刘邦如此深厚的信任。
首先,陈平是一个非常聪明且机智的人,早年家境贫寒,但凭借才学和运气改变了命运。他曾经追随陈胜、吴广起义,后来又投靠了项羽,最终归附刘邦。刘邦非常器重陈平,这引起了其他一些大臣的不满,尤其是周勃等人曾经向刘邦报告陈平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但刘邦并未因此对陈平产生怀疑,反而更加信任他。陈平也的确展现了非凡的能力,不仅在军事上出谋划策,还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略决策。
刘邦建立汉朝后,陈平一直在关键时刻提供帮助,直到刘邦去世前,他都在为刘邦扫清异姓诸侯的威胁。由于陈平为刘邦立下了许多功劳,刘邦完全信任他,但也清楚陈平是一个极具心机的人,不易控制,因此特意安排了周勃作为陈平的副手。
周勃则是另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周勃早年生活贫困,但因刘邦起兵时投身其中,凭借着忠诚、勇猛和军事才能,得到了刘邦的赏识。周勃与其他将领不同,他虽然没有文采,却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因此刘邦赋予他重要的军权。尽管周勃在性格上较为直率,但他深得刘邦的器重,这也是为什么刘邦将他任命为太尉。
那么,陈平与周勃为何要联合起来进行宫廷大变呢?实际上,事情的根源还是刘邦的安排。在刘邦病重期间,樊哙曾计划在刘邦去世后,联合一些势力攻打吕家,尤其是刘如意和戚夫人所代表的力量,这使得刘邦意识到樊哙的计划有可能对刘氏江山产生威胁。为了防止樊哙的行动,刘邦命令陈平和周勃前去处理此事。
陈平为保自身利益,决定对樊哙放水,最终樊哙虽然没有被杀,但他因此成为吕家最大的敌人。而吕媭作为樊哙的妻子,也一度想要报复陈平。幸运的是,吕后依旧在世,她理解事情的复杂性,最终化解了这场矛盾。
然而,随着吕后去世,陈平和周勃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吕家一旦失去权力支撑,他们也很可能成为被清算的对象。陈平在吕后去世前曾多次表现出不安,并意识到如果不采取行动,自己将面临巨大威胁。
最终,陈平与周勃通过合作成功发动了“诛吕之战”。他们的行动并非仅出于对刘氏江山的忠诚,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经过激烈的宫廷斗争,吕家最终败亡,而陈平和周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策略,成功掌握了权力,立下了新皇帝——刘恒。
这一过程中的利益博弈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利益集团的争斗,而陈平与周勃最终通过紧密合作,实现了他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