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战斗力大幅下降,这与他们曾经横扫天下的祖先相去甚远。蒙古人虽然曾俘虏过明英宗,也有几次进攻北京城郊的战绩,但在八旗军的对抗下,蒙古军队屡屡失败,特别是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领导下,蒙军吃了不少亏,完全失去了成吉思汗时期的雄风。而吐蕃的战力更为薄弱,不仅被几千蒙古骑兵两度侵入西藏,而且还遭到了廓尔喀的欺凌,这样的战绩足以让松赞干布气愤得从坟墓里跳出来。蒙古人与吐蕃人这些令人羞愧的战绩与他们的武器装备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那些坑蒙拐骗的铠甲息息相关。
铠甲在冷兵器时代的战斗中至关重要。一副优秀的铠甲能大大增强士兵的防御力,穿铠甲和不穿铠甲的战斗力差距非常大。在蒙古和吐蕃的鼎盛时期,他们并不缺乏铠甲。蒙古大军曾所向披靡,绝对不缺铠甲。不仅如此,蒙古人还会大量使用缴获的武器和铠甲,并把征服地区的工匠变成匠户,专门为他们生产武器和铠甲。当蒙古大军征战山西时,得到了许多出色的工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威父子。孙威曾献上以意大利制蹄筋翎根铠,成吉思汗亲自用弓箭射击都不能射穿。孙威的儿子孙亮还每年为忽必烈提供铠甲,有些铠甲能够承受七支箭而不穿透。元朝的铠甲专家三代同堂,几乎贯穿了整个元朝时期。蒙古人甚至在山西地区设立了多个铠甲生产机构,如丰州甲局、应州甲局等。元朝时期,蒙古可汗的统治范围涵盖了中亚、中东和东欧地区,当地的蒙古骑兵使用的铠甲和装备几乎遍布各地,披甲率达到60%以上,重骑兵的数量远远超过同期的欧洲。
吐蕃人也不甘落后,他们继承了中亚的锁子甲技术,并将其发扬光大,制造出了人马俱甲,这种装备连唐朝的军队也为之艳羡。吐蕃的锁子甲非常精致,覆盖全身,仅留两只眼睛孔,非强弓利刃无法伤害。吐蕃还专门生产铠甲出口到中亚,这些铠甲在阿拉伯帝国也享有盛誉,甚至在阿拉伯史书中记载了吐蕃铠甲的强大防护能力。比如当苏禄的箭正中吐蕃铠甲的面部时,这一箭竟然没有造成伤害。
然而,到明清时期,蒙古人失去了中原的手工业基地,导致鞑靼人的装备开始大幅落后。最初,明朝时期的鞑靼人仍能依靠从中亚进口铠甲进行自我装备,但随着瓦剌人的崛起,这条供应链被彻底切断,鞑靼人的披甲比例明显低于瓦剌人,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瓦剌人屡次进攻中亚,取得过对察合台汗国的多次大胜,他们的骑兵普遍穿着全身札甲,内里是锁子甲和布面铁甲,部分重骑兵还配备了板甲构件,如板札腿甲、护臂甲和胫甲。瓦剌的战马也配有突厥风格的金属铠甲,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瓦剌骑兵的战斗力。
进入明清时期,蒙古部落的铠甲变得非常昂贵。在17世纪初,蒙古人中一顶头盔就相当于9头骆驼或其他牲畜,一对腕甲的价值相当于5头牲畜,而一副全套铠甲甚至可以换取90头牲畜。对于蒙古牧民来说,100头牲畜才是基本的生活保障,200头则代表着蒙古中产的标准。因此,购买一副铠甲意味着一个普通蒙古人要付出几乎一半的家产,就连准噶尔蒙古人也要九户人家才能凑够一副铠甲。而蒙古公主的嫁妆也能反映出铠甲的昂贵价值,迎娶一位蒙古公主需要150匹马和400只羊,这相当于两到三副铠甲的价值。
在明清时期,吐蕃的盔甲价格更加惊人,甚至是以人命来衡量的。西藏的传统叙事诗中提到,一件完整的札甲可以交换100个农奴,而即便是不完整的札甲,也能换取30个农奴。按照1951年西藏人口为115万的统计来看,即使把所有农奴都卖掉,西藏的贵族奴隶主也只能换取1万件完整的铠甲。进入近代后,这种以人命换武器的现象仍在继续。那时,西藏一个农奴的价值仅为4个银元,几百个农奴也换不来一挺机枪,西藏的武器装备已经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天生的战斗民族,强大的战力源于人和武器的完美配合。如果连最基本的武器都没有了,那么所谓的战斗民族,也只能沦为“战五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