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杀主献城
随着魏延的一刀下去,他不仅救了老将黄忠,还亲手斩杀了长沙太守韩玄,并且大开城门,迎接关羽进城。那时,关羽带领着八百校刀手,联手关平和周仓攻打长沙,原本这座城池看似唾手可得。然而,黄忠这个老将的勇猛表现打破了这一切。他与关羽单挑了百余回合,始终难分胜负,甚至在第三场战斗中,黄忠一箭射中关羽的盔缨,迫使关羽被迫后退。若不是韩玄误将黄忠当成敌人而激怒了黄忠,关羽恐怕难以攻破长沙,而魏延的突然反水,才成了这场战斗的转折点。
魏延杀主献城之后,心情愉悦地随关羽去见主公刘备和军师诸葛亮。刘备看到魏延十分高兴,毕竟魏延在襄阳之战时,便因大开城门让刘备顺利占领城池,今天他再立新功,刘备心中充满了欣慰和喜悦。正准备向魏延表示感谢,甚至想要给予厚赏时,谁知诸葛亮突然大声叫道,命左右将魏延拿下。刘备急忙询问缘由,诸葛亮却严肃地说道:“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我看魏延脑后有反骨,早晚会背叛,所以必须先斩了以绝后患。”所幸刘备出面求情,魏延才得以保全性命。
许多人认为,诸葛亮这样做是想借此立威,震慑魏延,从而使其在日后的行动中更加听从命令。但细想之下,这一行为似乎有些不解,毕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名将也曾选择杀主献城。例如,张飞攻打武陵,刘备攻取雒城时,巩志与张翼也曾倒戈投降,杀死自己曾效力的主公。为什么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只针对魏延,而对巩志和张翼二人似乎没有进行严惩呢?
巩志献城
赤壁之战后,刘备采纳了马良的建议,开始攻取荆州南方的四郡:零陵、武陵、长沙和桂阳。诸葛亮亲自率军攻克零陵后,张飞接管了武陵的战斗。在武陵,太守金璇正在积极整军备战时,巩志却悄悄建议他投降刘备,这让金璇愤怒至极,原本打算处死巩志,但由于他在军中的关系,最终还是免了此祸。面对张飞的猛攻,金璇并不敢迎战,最后不得不亲自出马迎敌,却还是被张飞吓得撤退。就在金璇退至武陵城下时,巩志突发乱箭射杀金璇,为张飞清除了障碍,最终顺利占领武陵。刘备到达后,任命巩志为武陵太守。
张翼献雒城
刘备占领荆州南方四郡后,一方面安抚江东,另一方面他开始亲自进军四川,企图夺取益州。在与刘璋的关系逐渐恶化后,刘备在庞统的计谋帮助下,成功击败了刘璋手下的几位大将,并开始进攻雒城。刘璋急忙派遣张任、泠苞、邓贤、刘璝四人守城。尽管张任射杀了庞统,最终他还是战死,而泠苞和邓贤也接连被魏延和黄忠所擒杀。最后,刘璝也在张翼的手中被一刀斩杀。张翼为此成功投降刘备,并帮助其顺利占领雒城,刘备对其表示高度的赞赏。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巩志和张翼在投降过程中并没有遭遇诸葛亮的打压,反而得到了刘备的嘉奖。而魏延却因为“杀主献城”而被诸葛亮如此严厉对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诸葛亮对魏延如此深感警惕呢?
一方面,魏延的身份与巩志、张翼有所不同。魏延曾是刘表麾下的一名部将,在襄阳之战中背叛了刘琮、蔡瑁等人,迎接刘备入城。尽管这让魏延获得了“忠义”的名声,但在以忠诚为本的时代,诸葛亮并不欣赏这种背叛行为。魏延转投长沙韩玄,并在此再次选择杀主献城,这种行径显然让诸葛亮心生戒心。而巩志则与孙策攻打江东时的虞翻类似,他的投降完全是出于谋略,意在为主公出谋划策。张翼杀刘璝,也更像是一个局内人解决内部矛盾的行为,因此并没有引发诸葛亮的过度反感。
此外,魏延的能力远超巩志和张翼。魏延以黄忠和他一起被视为刘备的重将之一,他在平定汉中后还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成为与关羽、张飞同级的战略性人物。因此,魏延的每一步都涉及到较大的政治和军事风险。如果他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可能会对整个蜀汉政权造成威胁,这也是诸葛亮必须防范的原因。
最后,魏延在投降时的行为方式与黄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黄忠以其忠诚和坚守赢得了诸葛亮的尊重,而魏延则显得过于果断和无情,这让他在诸葛亮眼中更加难以信任。
因此,诸葛亮之所以对魏延如此严格,并非个人仇恨,而是出于对他潜在威胁的预防。魏延的反骨、不羁的性格以及他与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复杂关系,都让他成了蜀汉政权中一个既得利益者又潜藏隐患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