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一直以“弱”著称,尤其是南宋,它只控制了中国的半壁江山。然而,尽管面对蒙古这种横扫欧亚的强大力量,南宋却顽强抵抗了近50年,甚至连蒙古大汗蒙哥都死在了钓鱼城下。那么,为什么这个看似脆弱的南宋能够如此顽强地抵抗呢?“静夜史”认为,这与南宋的内外环境密切相关:
1、南宋在国土上因祸得福
从北宋到南宋,宋朝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国土,这意味着南宋相比北宋,失去了大片税收来源的地区,也失去了上千里纵深的防线,使得南宋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如金、蒙古)的威胁时处于更加不利的局面。但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北宋时期,由于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使得北宋在面对辽国时几乎没有自然屏障可依赖。为了应对这种困境,北宋在黄土高原沿线大量植树造林,并且强制改变黄河的流向,试图以此作为防线。但除了燕云十六州,北宋还有第二道防线——潼关-黄河一线。这条防线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跨度过大且防守松散,因此效果远不如燕云十六州。
而南宋失去了这些北方的土地后,反而没有了这种“守不住”的担忧。南宋的防线主要依托的是秦岭-江淮防线,这条防线东西长500公里,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是天然的屏障,极难让骑兵突破。江淮地区则由于河网密布,也不适合骑兵推进。而且,秦岭和江淮南部,像四川盆地、汉中谷地、长江、东南丘陵等地,都是骑兵不易通过的地形。金国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被南宋打得十分惨烈。
而对骑兵为主的蒙古来说,这样的地形也是个噩梦。南宋得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蒙古人直到后期才通过收编大量汉人以及南宋的降军,才慢慢形成了对南宋的压倒性优势。
2、蒙古在巅峰后盛极而衰
自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蒙古就开始扩张,1219年,成吉思汗展开西征,横扫中亚、西亚,甚至高加索与欧洲。这期间,蒙古还持续进攻西夏和金国,1211年在野狐岭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几乎成了北方的霸主。
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张,成吉思汗不仅分封土地给儿子们,还在蒙古汗国内部实施了“幼子守灶”的继承制度,即由最小的儿子继承大部分土地和军队。成吉思汗的这个继承制度为蒙古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成吉思汗死后,汗位继承问题成为焦点,窝阔台系与拖雷系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终导致蒙古的内部分裂。1259年,窝阔台系的大汗蒙哥死于钓鱼城,蒙古汗位的争夺加剧。
接下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展开了长达五年的内战,导致蒙古内部的派系裂痕加深。由此可见,从1259年起,蒙古汗国的力量开始分裂,南宋得以利用这一时机延缓灭国的步伐。
但最终,忽必烈成功击败了阿里不哥,统一了蒙古,并开始集中力量向中原进发。与此同时,南宋内部的派系斗争愈发严重,丞相贾似道的“打算法”和“公田法”引发了前线将领和士大夫的广泛不满,甚至导致了南宋的水师投降忽必烈。
3、技术和战略的转变
忽必烈击败了阿里不哥后,收罗各地工匠,制造出回回炮等新型武器,使得蒙古军队对南宋的技术优势逐渐形成。而在军事上,蒙古军队的强大也逐渐压制了南宋的抵抗。
1273年,襄阳城陷落,经过六年的襄阳之战,南宋的防线开始崩溃。随后的元军东下,占领临安,1279年,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崖山海战也彻底覆灭,元朝统一了全国。
南宋的灭亡,不仅是由于蒙古的军事压倒性优势,也与南宋内部的腐败和派系斗争有关。蒙古在巅峰时期的内斗,使得南宋得以延续,但最终,南宋的内外困境使其未能逃过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