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兵败被俘后,为什么高顺会英勇就义,而张辽却被曹操招降呢?分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两人的性格存在很大差异。高顺是一个刚毅沉稳的人,性格比较内敛,做事坚持原则,有时甚至显得有些固执,换句话说就是认死理。他的个性使得他对曹操的招降不屑一顾,直接拒绝了曹操的提议,表达出对曹操的看不上。而张辽虽然同样是个刚正不阿的人,但他更懂得变通,情商较高,做事更圆滑一些。许多人说张辽原本叫聂辽,和关羽一样,在杀敌之后改了名字,但与关羽不同的是,张辽改的是姓,改完后一直没有再改回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张辽是一个比较注重实际的人,他的为人和态度也可以从中看出一二。
另外,两人对吕布的看法也不同。虽然《三国演义》对高顺的描写不多,但从其他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高顺对吕布非常忠心。很多历史资料中提到他是“陷阵营”的统领,也就是那个阵中最勇猛的死士,换句话说,他即使内心可能对吕布有些不满,但从来没有表现出来。与此不同,张辽则对吕布的态度更加复杂。在关羽曾在城楼上提到张辽时,张辽的脸色明显变得有些惭愧,这显示他在吕布麾下其实是很无奈的,虽然忠义使得他没有立刻脱离吕布,但他心里对吕布的作为已经有所不满。张辽也知道吕布的性格和做法,他在忠诚与变节之间纠结,想要离开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当曹操向他劝降时,张辽正好借这个机会“下坡走”,也就是顺势投降,历史记载说他“感于曹公恩义”,有了弃暗投明的理由,变节就显得不那么难看了。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张辽的“破口大骂”事件,他在吕布败局面前,公然撇清与吕布的关系,并且展示出自己的高尚形象。在这件事中,关羽还为张辽求情,而曹操也看出张辽有投降的可能。因此,曹操的态度变得宽容,也使得张辽投降不再那么尴尬。反观高顺,他始终默不作声,也没有人替他说话,这让曹操对他心生不满,尤其是高顺曾经让夏侯惇等人吃过不少亏。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曹操对高顺的态度也更加冷淡,最终导致高顺选择英勇就义。
此外,张辽与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因素。刘备和关羽曾劝过张辽,因此关羽对张辽有恩。在徐州之战中,刘关张三人失散,张辽以此身份劝说关羽保住二嫂并投降曹操。这样一来,张辽不仅保住了性命,也保住了自己的节操,而关羽也因张辽的劝说保住了自己的家人和名声。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恩情。这也是为何在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为了报恩,义释曹军的原因。虽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但在正史中,关羽并没有阻挡曹操的去路,因为曹操早已成功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