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登月,让全人类用上干净厕所,才是更伟大的太空工程。”
看到这句话先别皱眉。你有没有想过,每天清晨迷迷糊糊迈进、睡前匆匆打卡的厕所,可能是世界上最被低估的“文明地标”?
当我们吐槽外卖迟到、快递太慢时,全球有23亿人正为“上一次干净厕所”发愁;当我们嫌弃公共厕所不够精致时,每9分钟就有一名儿童因厕所卫生问题夭折。
这些扎心的数字,都和一个听起来有点“尴尬”的节日有关——11月19日,世界厕所日。
今天咱们就抛开所有不好意思,聊聊这个“上不了台面”的节日,到底是怎么从“难言之隐”变成“全球共识”的。
要追溯世界厕所日的由来,得先撕开人类文明最“狼狈”的一面。2001年,新加坡企业家杰克·西姆在印度新德里参加一场商务会议。
中场休息时,他跟着当地人去找厕所,却在小巷里看到了毕生难忘的场景:妇女和孩子躲在墙角匆匆解决,污水顺着路沿流淌,苍蝇在垃圾堆上成团飞舞。
更让他震惊的是,当地朋友对此习以为常:“这里的人,早就习惯了没有厕所的日子。”
那次印度之行像一根刺,扎进了杰克·西姆的心里。回国后,他翻遍了联合国的统计报告,一组数据让他坐不住了:当时全球有40%的人口缺乏基本卫生设施,每年因厕所问题引发的疾病,夺走200万人的生命,其中一半是5岁以下的儿童。
更讽刺的是,各国政府在太空探索、武器研发上投入巨资,却很少有人愿意为“厕所”这样的“小事”驻足。
“厕所不是个人隐私,是公共健康问题。”抱着这个想法,杰克·西姆在2001年成立了“世界厕所组织”(WTO)——注意,这可不是搞贸易的那个WTO,而是专管“民生大事”的厕所守护者。
这个听起来有点滑稽的组织,成立之初遭到了不少嘲笑。有记者在发布会上故意调侃:“你们下次会议,会不会在厕所里开?”杰克·西姆却认真地回答:“如果能让更多人关注厕所问题,在厕所开又何妨?”
世界厕所组织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厕所普查”。他们的志愿者戴着口罩、拿着问卷,深入亚非拉的贫民窟、南亚的乡村和东南亚的集市,记录下那些“见不得光”的卫生现状。
在孟加拉国的达卡,150人共用一个露天厕所;在肯尼亚的内罗毕,贫民窟的孩子要凌晨4点起床去远处的公共厕所,否则就会面临安全风险;在印度的拉贾斯坦邦,女性因为没有独立厕所,只能在深夜组队外出,遭遇性骚扰的概率比有厕所的社区高3倍。
这些触目惊心的调查结果,被整理成《全球厕所现状报告》,递到了联合国官员的办公桌上。但起初,这份报告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很多国家的外交辞令里,“厕所”依然是个难以启齿的词汇,更别说纳入全球发展议程。
杰克·西姆没有放弃,他带着团队跑到各国议会门口“摆数据”,在国际会议上举着“没有厕所,何谈尊严”的标语,甚至发起了“厕所马拉松”活动——志愿者们举着马桶模型跑步,就是为了让这个话题“出圈”。
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当时,印度发起了“全民清洁运动”,总理辛格公开表示:“厕所问题是印度的耻辱,解决厕所问题比建寺庙更重要。”这句话在全球引发轩然大波,也让“厕所议题”第一次走进了大国政治的视野。
世界厕所组织趁机联合全球200多个民间组织,向联合国提交了设立“世界厕所日”的申请,列举了详实的数据:改善厕所卫生,每年能为全球节省2600亿美元的医疗支出;让儿童用上干净厕所,能让发展中国家的入学率提升11%;女性拥有独立厕所,能显著降低性别暴力事件。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人的生命与尊严。联合国终于松口,开始将厕所卫生纳入“千年发展目标”。但设立专门的节日,还需要更多国家的支持。
2013年,新加坡、印度、中国等36个国家联合向联合国大会提交提案,正式倡议将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提案中特别提到:“厕所是衡量人类发展的重要指标,拥有安全卫生的如厕环境,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
2013年7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正式将11月19日确立为“世界厕所日”。
当投票结果公布时,杰克·西姆在世界厕所组织的办公室里哭了——从2001年到2013年,12年时间,他从一个被人嘲笑的“厕所疯子”,变成了全球厕所革命的推动者。
那天,他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张照片:一个非洲小女孩坐在崭新的厕所里,脸上带着微笑。配文是:“今天,我们为她赢得了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