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封建时代的历代帝王来说,如何保持自己的江山稳固、王位不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首要问题。最令他们担忧的,就是王位的安全性。如果有像陈胜吴广、安禄山、洪秀全那样的人起义反叛,帝王将毫无安全感可言。因此,谋逆被视为最严重的罪行,无论你手握皇帝赐予的丹书铁券,都无法逃脱谋逆的罪责。
同时,封建帝王借助儒家礼教来控制臣民的思想,宣扬“君君臣臣”的理念,从而束缚人民的行为。此外,为了避免任何潜在的威胁,他们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之一就是禁止私藏甲胄。在许多朝代,私自藏有甲胄被视为同谋反一样的重罪。
那么问题来了,甲胄这种防御性装备都不能被百姓持有,为什么像刀枪、弓箭这些具有攻击性的武器却没有被禁止呢?
秦始皇的禁刀剑尝试
在中国的第一位封建帝王秦始皇的时代,他完成大一统后曾有过一次尝试,想要彻底禁掉刀剑。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就是秦始皇禁刀剑的著名举措。但显然,他的尝试并没有成功。他能够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却没能彻底禁止刀剑,原因有以下两个:
首先,刀剑的制作相对容易。即便是不用金属,普通的木头、石块也能制作出简易的武器。在冶炼技术较为简单的情况下,即使把民间的所有刀剑收缴完,百姓仍然能很快制作新的武器。因此,禁绝刀剑的措施缺乏实际可行性。
其次,刀剑不仅是战斗武器,它在古代社会中还有生产工具的功能。在古代,狩猎是百姓获取肉类的主要方式,而刀剑正是猎人们用来捕猎的工具。如果禁了刀剑,百姓的狩猎难度将大大增加,甚至可能无法应对野兽的袭击。因此,禁刀剑不仅实施困难,还会对民生造成严重影响。从此以后,没人再提过禁止刀剑的事情。
禁甲胄的可行性
既然刀剑难以禁绝,帝王们很快意识到,或许可以通过禁止甲胄来加强控制。甲胄的作用比刀剑更加单一,主要是用于战斗的防护。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甲胄。与刀剑不同,甲胄的存在几乎只能和战争、反叛等紧密联系。因此,穿甲胄除了准备战斗,几乎没有其他理由。
甲胄的获取难度
甲胄的制作比刀剑复杂得多。仅仅是铠甲的制作,就需要非常繁琐的工艺。从制作铁片、打磨、穿孔,到将其缝合成形,整个过程需要数十名工匠协作,耗时半年以上。因此,普通百姓几乎无法自己制作甲胄,这使得甲胄的管理变得相对简单。相比之下,刀剑的制作门槛较低,百姓更容易制作出来。
甲胄的威力
由于制作甲胄的难度较大,穿上它的士兵在战斗中的战斗力也大大提升。同样的士兵,穿上甲胄和光着膀子作战,其战斗力天差地别。穿上重甲的士兵在战场上就像一只铁壳乌龟,普通刀剑和箭矢难以伤害到他。而且,重甲通常还需要配合战马使用,马的冲击力与甲胄的防护力结合后,几乎在战场上无人能敌。
因此,对于帝王来说,虽然刀剑可以让百姓拥有,但甲胄必须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只有这样,在面对可能的威胁时,帝王才能保持战斗力上的压倒性优势。
结语
无论是刀剑还是甲胄,对于封建时代的帝王来说,他们都不希望百姓私自持有。之所以放任刀剑流通,主要是因为禁不掉。然而,只要他们掌握了甲胄,便能在武力层面上保持对民间的绝对控制,确保自身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