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龙脉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与龙脉有关的历史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涉及秦始皇,还与龙脉的传说息息相关。
广州有个地方叫做马鞍岗,很多年以前,马鞍山曾是一条连绵起伏的山脉,而如今的马鞍岗,已不再是连续的山脉,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原来是秦始皇派人将这座山挖断了。秦始皇的国都在咸阳,而广州的马鞍岗距离咸阳有数千里的遥远距离。尽管如此,秦始皇依然不惜派人千里迢迢,来到岭南地区,动手凿山,目的是破坏南方的龙脉。
在《广州记》中有记载:秦始皇时代,广州马鞍岗的云雾和黄色气息升腾起来,民间传说这是“天子气”。秦始皇得知后,立即召集术士们商议,术士们认为,只有摧毁这条龙脉,才能消除广州的天子气。因此,秦始皇便派人将马鞍岗的山脉挖断,以彻底阻断这股气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还曾到过金陵(今南京),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一块风水宝地。风水师测算后,发现这里确实有一条龙脉。为了消除龙脉带来的影响,秦始皇命令风水师带领大军凿山,破坏了紫金山的龙脉,又开凿了方山,打通了秦淮河,将水流引入金陵,再流入长江,最终泄掉了金陵的龙气。
在《至正金陵新志》中提到:秦始皇东巡时,经过江乘(今天的江苏一带),有气象学家预测,五百年后金陵必将出一位天子。于是,秦始皇命令凿开钟阜,破坏金陵的龙脉,将水流改道,最终这条龙脉便被打断。金陵也因此被改名为秣陵,秣陵意为“喂牲口的草料”,表示这里不再是风水宝地,而是仅仅用来养马的地方。
然而,秦朝灭亡后,秣陵的名字被恢复为金陵。虽然秦始皇摧毁了这条龙脉,但金陵依旧被认为是风水上的宝地。虽然曾经的政权都没有能在这里建立持久的统治,从孙权的东吴,到东晋的政权,再到南朝的宋、齐、梁、陈,甚至到蒋介石的政权,都未能统一全国,都是短命政权。
通过广州马鞍山的龙脉,恰恰是中华三大龙脉之一的南干龙脉,而经过金陵的龙脉则属于另一条——中干龙脉。虽然三大龙脉中有两条被破坏,留下的北干龙脉依然存在,但秦朝的短命和随之而来的政权更替,似乎也与秦始皇破坏龙脉有关。
秦始皇在破坏龙脉方面的决定并不仅限于此,他还派大将蒙恬修建了万里长城,但后来蒙恬却被秦二世胡亥赐死。蒙恬在被赐死时表示:“我的罪行应该死无疑。我修建长城,跨越万里,必定破坏了其中的龙脉,这就是我的罪责。”
不仅仅是秦始皇,其他朝代的君王们也都非常重视龙脉的影响。战国时期,楚威王征服越国后,在金陵的卢龙山埋下金子,命令百姓挖山,目的就是破坏其中的龙气。唐太宗李世民也派遣著名的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去勘察山川,镇压龙脉,以确保自己政权的稳定。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时,除了“天子守国门”的理由,还因为北平是龙兴之地。
既然龙脉如此重要,那么龙脉究竟是什么呢?“龙”是山脉的脉络,土壤是龙的肉,石头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这段话出自《地理大成·山法全书》。并不是所有的山脉都能称作龙脉,龙脉的山脉必须有明确的起始和终结,且必须有源有根,内部充满生气。这样的山脉通常高低起伏,连绵不断。成语“来龙去脉”大致就是指这种现象。
在这片孕育了无数文明的神州大地上,有三条主要的龙脉,此外,还有许多小龙脉,这些小龙脉在风水学上被认为影响着各地的气运。刚才提到的“来龙去脉”,其实指的就是龙脉的分支和源头。
三大龙脉的源头都指向昆仑山。昆仑山被誉为“万山之祖”和“中国第一神山”,在风水学中,它被视为天下龙脉的发源地。正如《山海经·西山经》中所提到,昆仑山是“帝之下都”。意思是说,昆仑山是天帝的下界都城。因此,以昆仑山为源的三条龙脉所带来的龙气,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帝王之气。作为“真龙天子”的帝王,自然不希望其他人获得这股龙气,所以可以理解为何历代帝王都喜欢破坏龙脉。
虽然三大龙脉出自昆仑山,但它们各自也有不同的特点。北干龙脉的山脉起伏大,雄壮宽厚,给人一种万世不拔的感觉。中干龙脉则兼具雄壮沉稳和灵动变化,因此,中干龙脉经过的地方,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而南干龙脉则较为轻灵俊秀,但缺乏沉稳和浑厚。
今天的龙脉介绍就到这里,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