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崇祯年间,自1629年起,后金的皇太极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标志着他翻越长城、进攻明朝的序幕。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军绕过了明朝设防重地的山海关与宁锦防线,经过内蒙古,最终通过长城的龙井关、大安口和洪山口三个关键地点,成功进入了明朝腹地。这一战略出乎明朝的预料,因为当时明朝的军事部署主要集中在山海关及其周边,未曾考虑到从内蒙古方向突破的可能性,导致其应对措施滞后,无法及时进行有效反击。 在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进攻中,明军的名将赵率教和满桂战死,袁崇焕被囚禁,而后金军则掠夺了大量的资源。随着战争的推进,后金获得了显著的战略优势和物资支持。皇太极逐渐体会到这样的行动带来的成果,甚至开始频繁出征。1634年(天聪8年,崇祯7年)、1636年(崇德元年,崇祯9年)、1638年(崇德3年,崇祯11年)、1642年(崇德7年,崇祯15年),他亲自或者派遣将领进行的进攻几乎每两到三年就有一次,而且每一次都收获丰富,从未空手而归。皇太极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军事行动,而且对每一次进军的目的都有深远的战略考量。 五次入关的战略分析
第一次进关的五年后,皇太极于1634年再度亲自率兵入关。此时的他,已经不再是刚刚登基的年轻皇帝,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成功排除异己,掌握了绝对的权力。在战争上,皇太极不仅完成了大凌河的攻占,击败了明军精锐,还在蒙古的作战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632年,他远征察哈尔,打击了林丹汗,令其部众大散,并最终导致林丹汗病死,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的后方防线。 此次远征的目的,除了继续劫掠资源外,还包括沿途吸纳了许多逃亡的蒙古部族,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战斗的胜利不仅令明军丧失了抵抗的信心,也让皇太极的威名更加响亮,既为后来的多次进攻铺平了道路,也为他在政治上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在1636年,皇太极的第三次进关则与朝鲜有关。那时,皇太极已准备亲征朝鲜,为了防止明朝趁虚而入,他决定再次显示军威,通过阿济格的领兵进攻,成功地摧毁了明军在关内的抵抗,劫掠了多个城池,使得明军士气低落,无法有效支援朝鲜。几个月后,皇太极亲自带兵征服朝鲜,明朝则完全没有反应的时间,朝鲜很快就成为了后金的附属国。 第四次进关发生在1638年,当时皇太极并未亲征,但派遣主力压迫宁锦,以配合多尔衮的主攻。这一次进攻使得明朝遭受了更加严重的损失。明朝的守将吴阿衡和卢象升战死,多个重要城市被攻占,皇太极通过这些战果进一步牵制了明军的反应。与此同时,这次进攻的后果也间接加速了李自成的崛起,因为崇祯帝调回了原本准备抗击李自成的精锐部队,结果留下了一个防线空虚的局面,给了李自成机会。 第五次进关是皇太极的最后一次进攻,也是最为漫长的一次,长达八个月。清军经过长时间的驻扎,逐渐对明军形成了压倒性优势。这次战役不仅彰显了皇太极的军略,同时也显示出他高超的战略智慧。在松锦之战取得胜利后,皇太极并未急于攻占北京,而是继续进行战略性打击,通过不断削弱明朝的有生力量,最终在政治和军事上对明朝形成致命压迫。 皇太极的“砍而不伐”战略 皇太极的五次入关,实际上并不是简单的军事攻城略地,而是基于深思熟虑的战略设计。与其强行攻占明朝的城池,不如通过持续性的进攻来削弱明朝的军事力量与经济基础,使得明朝在不知不觉中自我瓦解。皇太极的战略思想在每一次进攻中都得到了验证,尤其是他提出的“砍而不伐”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不急于摧毁明朝的全部抵抗力量,而是像斧子砍树一样,逐步削弱其根基。通过连续的打击,明朝的国力逐渐衰退,最终让其无法再支撑。 即便在松锦之后,尽管清军的将领们已经信心满满地请求直接攻占北京,皇太极依然保持冷静,明确指出明朝像一棵大树,难以一击倒下,必须从四面逐渐削弱其支撑,最终让这颗大树倒塌。正是在这种战略的作用下,明朝的内政出现了大规模的混乱,为李自成的起义提供了可乘之机,也为清朝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 结语 虽然皇太极未能亲自见证清军进入北京,但他所奠定的战略基础,却是清朝最终统一中国的关键。通过五次入关,皇太极不仅摧毁了明朝的战斗力,还为清朝的后续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最终促成了明朝的灭亡。他的“砍而不伐”战略,也成为后世军事战略中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