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军入侵后,曾经战胜百战百胜的大顺军李自成却陷入了困境,屡次遭受失败后,大顺在河南怀庆展开了一场反击。从1644年10月12日开始,大顺军接连攻克数座城池,甚至在怀庆将清军守备打得溃不成军。直到多铎增援赶到后,大顺军被迫退至潼关。这场规模并不庞大的战役在历史上并不显眼,很多人可能都未曾听闻。然而,正是这场看似不起眼的小战役揭示了当时大清、大顺、南明三方势力之间的策略和天下格局的演变。
怀庆战役对于大顺而言是唯一一场成功击败清军的战斗,但对于大顺政权的发展和整个天下格局,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积极作用。当时,多尔衮派遣阿济格和多铎分兵两路,企图同时消灭大顺和南明两个政权。然而,当怀庆的清军守备全军覆没、总兵阵亡的消息传来时,多尔衮立即下令多铎调转方向,打乱了李自成原有的计划,将原本前往陕北的军队调往潼关支援。然而,在潼关战役中,李自成再次失败,最终被迫放弃西安。从怀庆战役看,大顺取得了胜利,但却吸引了原本准备攻打南明的大清军队。
多铎改变方向,实际上为南明创造了喘息之机。南明在面对选择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北伐大清,因为大清兵力被吸引,二是与清军夹击大顺,解除对武昌左良玉部的威胁。这场看似不起眼的怀庆战役却承载了影响天下格局的巨大意义,可以说是一场蝴蝶效应。
怀庆战役后的发展有以下几点:
大顺政权的问题:
大顺虽然在进入北京后即称帝,但其实质仍是农民起义军。政治纲领和军事战略都相对模糊。李自成的决策反应较为迟钝,错失了多个机会,如逼反吴三桂、未能及时认识到清军威胁、清军追击时的迅速撤退,白白让出山西等大片土地。大顺更像是一支只会乱打的“流寇”。
南明的困境:
南明是明朝的延续,但继承了明朝体制内的弊端,如体制僵化、腐败和内斗。在弘光帝朱由崧统治下,政权高层对保住半壁江山就不再关心其他事务。弘光政权错失了多次机会,对怀庆战役漠不关心,甚至眼看大顺和大清对战,仍不采取行动。南明在此时的僵化和固执,导致失去了多种可能性。
清军的灵活策略:
清军一直采用招抚策略对关外守将进行,最终也成功地被吴三桂引入关内。入关后,多尔衮曾犯过错误,如剃发令引起全国抵抗,但清军灵活地调整策略,迅速撤回命令。怀庆战役结束后,多尔衮认识到集中主力解决主要敌人的必要性,转变了战略,成功实现兵力集中,逐个解决对手。
总的来说,清军不断调整策略,做出有针对性的部署;大顺则缺乏明确战略,南明政权僵化固执。清军在整个过程中展现了战略的成功,成为最终完成统一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