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临终前,反复嘱托姜维要注意川中的四个关键漏洞,否则蜀国将陷入绝境。具体来说,诸葛亮到底提醒姜维要警惕哪些问题呢?
自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几乎承担了川中所有的政务与军务。为了早日统一天下,诸葛亮长期致力于军队的训练与战备,并且在短短时间内平定了南中地区的叛乱。随着内乱的平息,诸葛亮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北伐之中,希望能打破魏国的防线。然而,从公元228年到234年,尽管他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但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身体最终因积劳成疾而告别了人世。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在临终之前并没有放松警惕,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他策划了蜀军全线的撤退计划,第二,他明确指出了川中的接班人。政事方面,蒋琬与费祎等人接管,军事上则由姜维继续北伐。然而,诸葛亮在临终时,反复叮嘱姜维,特别要警惕川中四大漏洞,这些漏洞一旦没有得到重视,蜀国的灭亡便不可避免。
那么,诸葛亮临终时为何如此焦虑,尤其是这四个“漏洞”?
第一个漏洞: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明确告诫刘禅,要任用贤良的臣子,远离小人,否则国家必定会走向衰败。宦官的腐化,正是汉末衰败的根源之一,诸葛亮深知宦官对国家的祸害有多深,曾亲眼见证了何进因宦官作乱而丧命。因此,他极力强调,刘禅一定要警觉这个问题。然而,遗憾的是,刘禅没有听从这一忠告,反而宠信了宦官黄皓,导致蜀国政治腐败,最终国运衰退。姜维虽然肩负着北伐大任,但他在蜀国内部政务上却显得缺乏主动干预和警觉,特别是在魏延与杨仪之间的斗争中,姜维选择了不站队,虽然看似保持了中立,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也错失了稳定国内政局的机会。姜维未能像诸葛亮那样有效整顿蜀国内部,使得国家逐渐走向了衰败。
第二个漏洞:汉中防守不能轻易更改。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是防守川中最为关键的地区,若失守,整个蜀国将面临巨大威胁。魏延曾在汉中执行“错守诸围”的防守策略,这种策略利用多处分散的防线来牵制敌军,使其难以有效突破。然而,姜维在魏延去世后却改变了这一策略,采取了“敛兵聚谷”的方案,希望通过集中兵力来对抗魏国的进攻,但这一策略的弊端也很明显。它需要大量兵力来实施,且一旦敌军突破,蜀国将难以从容应对。最终,当魏军在司马昭的指挥下发动伐蜀之战时,汉中成为了第一个被攻破的城池,蒋舒投降,蜀国的防线也瞬间崩溃。
第三个漏洞:阴平小道的防范。阴平小道是蜀汉的防线之一,位于成都的隐蔽之地,地势险峻、山路崎岖。敌军若能突破阴平小道,便可绕过汉中的防线,直插蜀汉腹地。然而,在姜维与魏军将领钟会对峙期间,魏国大将邓艾通过阴平小道成功绕过了蜀军防线,直接突破了蜀国的心脏地带。尽管诸葛亮生前曾在阴平设立了守军,并在石碑上留下警告,但姜维并未重视这一防线的重要性,将守兵撤离,导致了蜀国防线的破裂。邓艾趁机攻占了江油,进而打破了蜀国的防御,最终直接威胁到了成都。
第四个漏洞:防范孙吴。诸葛亮生前与孙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孙权甚至在北伐时曾送上美酒来支持蜀国的事业。诸葛亮深知,若曹魏日益强大,蜀吴应联合对抗魏国。但他也强调,在合作的同时,蜀国必须保持警觉。然而,姜维未能继续这种策略,对孙吴的防范意识淡薄,甚至未能积极寻求与吴国的深度合作。最终,孙吴战将盛曼、谢询等人迅速攻占蜀国的领土,显示出孙吴早已对川中有所企图,而姜维对此未做足够的准备。姜维在政治上缺乏灵活性,对于盟友的态度过于中立,未能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也未能有效巩固防线,最终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综上所述,诸葛亮临终前的忠告无不指向蜀国在内外压力下的生死存亡。姜维虽有军事才华,但在战略与政治上的忽视,使得蜀国最终无法抵挡住外敌的侵袭。遗憾的是,姜维未能真正领悟诸葛亮的深远之计,这四个漏洞的存在,也注定了蜀国的覆灭。各位读者,您如何看待这些历史中的抉择与失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