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真,字子丹,本名秦真,是曹操的三大养子之一。他从小便失去了父亲,具有过人的力量与勇猛,曹操因此将他任命为虎豹骑的将领。作为曹魏第二代宗亲的大将,曹真深受魏文帝曹丕与魏明帝曹叡的青睐,最终成为了曹魏的大将军和军事中坚。时人曾言,若曹真未早逝,或许历史的进程将会大不相同,尤其是在249年的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的权力架空了年轻的皇帝曹芳,司马家族得以掌握魏国大权。若曹真能够长寿,这一切真的会发生吗?我个人认为,曹真若是和司马懿同样活得久远,恐怕就不会有司马家族的崛起,曹魏将愈发强盛,甚至实现三国的统一,绝非没有可能。以下是我的分析。
首先,曹真掌握的军事力量远超司马懿,倘若他长寿,恐怕司马懿的军事生涯将难以开展。曹操在招募军队时,秦邵的牺牲让他深感痛惜,便收养了丧父的秦真,将其抚养成人。改名为曹真后,他与曹丕结下深厚的友谊,深受曹丕信任。在曹丕执政时,曹真被重用,先是征蜀护军,后升任镇西将军,成为负责蜀汉边境防线的关键人物,不久便封为东乡侯。随着功勋不断,曹真还被提升为使持节、上军大将军,掌管中外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中流砥柱。他的崛起并非凭借宗族背景,而是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与领导能力。在曹操时期,曹真参与镇压黄巾余党,并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华,最终被任命为虎豹骑的将领。曹丕时期,曹真作为主帅成功大破羌胡联军,收复河西地区,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与指挥能力。而在魏明帝曹叡的统治下,曹真成功挫败了诸葛亮的两次进攻。凭借这些赫赫战功,曹真稳稳压过了司马懿,使其很难在军事上有机会出头。
其次,若曹真长命百岁,他很可能与司马懿一同成为托孤大臣。魏明帝曹叡病重时,将年仅七岁的曹芳托付给了老臣司马懿与宗亲曹爽管理朝政。虽然曹爽是宗室代表,司马懿则代表了门阀士族,但曹爽年幼、经验不足,难以与司马懿对抗。如果曹真的父亲仍健在,曹叡大概率会选择让曹真辅佐曹芳,而非曹爽。届时,曹真与司马懿的合作将更为和谐,曹魏的政务也会得到更稳妥的治理。曹真并不需要像曹爽那样打压司马懿来提升自己的声望,因为曹真本身就是军中的核心人物,地位与声望自然高于司马懿。他完全可以与司马懿心平气和地共同治理国家,携手为曹魏的未来奋斗,而非分裂矛盾。
最后,即使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真也能够从容应对。如果曹真在世,司马懿绝不可能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即便司马懿敢于发动兵变,曹真凭借自己深厚的军事根基与广泛的支持,必定能迅速调动曹魏的军队平叛。历史上,曹真曾成功与蜀汉丞相诸葛亮进行过几次交锋。在诸葛亮首次伐魏时,蜀军迅速占领了南安、天水与安定三郡,造成曹魏震动。但曹真凭借冷静果断的指挥,成功挽回局势,派张郃击败了蜀军主将马谡,收复了失地,立下赫赫战功。即使在《三国演义》中,这一功劳被归于司马懿,但《三国志》对曹真的记载却更为清楚。曹真作为蜀汉强敌的对手,若活到高平陵之变时,他定能以更加稳健的手段平定内乱,保护曹芳并稳住朝政。
再者,曹真能够得到大司农桓范等人的支持,调动全国粮草与军队,为自己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司马懿虽然掌控着一支核心军队,但仅仅三千死士,不足以翻天覆地。其他门阀士族若见司马懿不占优势,必会因自身利益而选择倒戈,站在曹真一方。曹真在军事上的水平并不逊色于司马懿,再加上他广泛的支持与联盟,胜算更高。
总之,曹真是曹魏宗室中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年少有为,深得曹魏皇室的信任。如果他没有早逝,历史的进程或许会大有不同。若曹真能长寿,他不仅能够稳固曹魏的江山,还可能实现三国的统一,甚至阻止司马家族的崛起与晋朝的建立。因此,“曹真不死,便无司马”这句话,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确实有其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