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里文集二十五卷
(明)杨士奇撰
明万历四十六年(1707)刻后印本
吉林省图书馆藏
布衣翰林
明朝时有一位寒门学子凭借卓越的才华和坚韧的品格,从一介布衣未经科举入仕,一路升到内阁首辅,历经五朝,辅政四十余年,成为了开创“仁宣盛世”的功臣。他博古守正,为官清廉,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这位布衣翰林就是明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内阁首辅——杨士奇。
杨士奇(1365-1444),名寓,号东里,字士奇,以字行。吉安府泰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人。明朝前期重臣、学者。自少丧父,虽孤贫而勤学。后游学四方,以授徒为生,建文帝时被荐入翰林院。永乐六年(1408)明成祖北征,杨士奇辅佐皇太子监国。明仁宗即位后,进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历少保、少傅,兼兵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与杨荣、杨溥共辅幼主,进官少师。杨士奇自洪熙至宣德、正统三朝都官居内阁,一直居于决策地位,与杨荣、杨溥史称“三杨”。又以居地、郡望,时人称之“西杨”。正统九年(1444),杨士奇因其子杨稷被下狱而忧虑病逝,享年八十岁。获赠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贞”。
台阁体诗
明初永乐到成化、弘治一百余年间,社会环境比较安定,加上统治者有意提倡,文坛上流行“颂圣德,歌太平”的诗文作品,其领袖人物是“三杨”,以杨士奇声名最著,影响最大。他以阁臣之尊的地位主盟文坛。他的“台阁体”诗作一般体现出富贵福泽之气,平正典雅之态,风格平易委婉。从题材来看,杨士奇的诗作包罗万象,有应制颂圣、题赠唱和、写景写物、送别与抒怀等等,是当时文坛诗人中涉猎最为广泛的诗人之一。其诗歌创作观念,集中代表了“台阁体”诗歌的最高成就,影响了一代文学的发展轨迹。
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祖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著有《东里全集》《别集》,编有《三朝圣谕录》《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五朝忠臣
杨士奇一生历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为官举止恭谨,擅长应对,建言朝政常一语中的,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洪熙元年(1425)正月,朝廷任命他兼礼部尚书,杨士奇却辞而不受说:“我任少傅、大学士之职已经超过了能力所限,尚书的职位更不敢当。”皇帝很严肃地对他说:“黄淮、金幼孜都任三职,只有你二职,人们将会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我的主意已定,你不要推辞。”杨士奇只好答应任职,但不要尚书的薪俸。他刚直敢言,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意见,使得明朝初年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杨士奇的政绩还在于知人善任,拔擢贤能,史称“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他爱才重才,不拘一格举荐人才。经其荐举的有五十余人,大都有政绩,官声好,廉冠天下。但是人无完人,杨士奇荐士颇为专擅,打压政敌不遗余力。晚年放任其子杨稷横虐乡里,侵暴杀人;宦官王振擅权,他也不能匡救,招致舆论非议。
杨士奇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江西省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上,矗立着一座古墓,墓主是一代名臣杨士奇。石像前原立有牌坊,中匾“与国咸休”四字为明仁宗敕赐,代表着当年一个王朝对他的终极评价。
馆藏版式
馆藏《东里文集》二十五卷,半页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
撰稿:孙赛男
初审:赵宇波 复审:钱 进
编审:张 丹 终审:张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