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天下十豪,除老子和孔子外,能想到的恐怕不会超过3个!
迪丽瓦拉
2024-11-16 18:20:02
0

原标题:春秋战国天下十豪,除老子和孔子外,能想到的恐怕不会超过3个!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诸侯混战,天下纷扰,百姓涂炭。

所谓乱世出英雄,为了平息纷乱,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圣贤人才,他们钻研治国之道,穷究古今之变,到处游说讲学,宣扬自己的主张,收授门徒,开宗立派。

《吕氏春秋》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十人罗列而出,称为“天下十豪”。他们分别是老子、孔子、墨子、尹喜、列子、田骈、杨朱、孙膑、王廖、儿良。

一、老子贵柔

老子,又名老聃,楚国苦县人,也有说是陈国或宋国人。他曾在周王室担任守藏室史(即国家图书馆主任),博学多识,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主要是思想是“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是无为,人君治国也应当顺应自然,不加干涉,则天下自治。

他主张【贵柔处弱】,并以“水”为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有人说,老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反应的是尧舜时期的治国形式。人们以部落的形式聚集生活,同劳同食,没有阶级区分,部落首领只负责简单地协调分工即可。

著有《道德经》一书,共计5000余字,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

二、孔子贵仁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主张【为政以德】、【天下为公】,将社会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建立一个严格遵守等级制度的“大同”世界。

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之道。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最深,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动力来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孔子和弟子的行为谈话记录下来,整理形成《论语》一书,成为儒家经典。

三、墨子贵兼

墨子,名翟,宋国人,出身平民,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初学儒术,后弃儒自创新说。他仍然宣扬“仁”政,但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等级制度,主张“兼爱”、“非命”,认为【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只要积极努力,每个人都能达到富贵,国家也能实现治安。

墨子主张节俭,反对奢侈,认为儒家的久丧厚葬于国民无益。

墨子非常注重讲学,广收门徒,积极游说各国,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与儒家并称“显学”,是先秦时期影响最大的两个学派之一。

墨子死后,他的弟子根据其生平事迹和谈话语录,整理形成《墨子》一书。

四、关尹贵清

尹喜,是周朝的函谷关守将,又名关尹子。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称为“文始真人”,是道教“楼观派”的祖师,也是第一位在武当山传播道家思想的人物。

老子西出入秦时,就是在函谷关受尹喜所请,留下《道德经》五千言。所以,他也可以算作是老子的弟子。

尹喜的思想与老子类似,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

“清”,即静、净,动如水流、静如悬镜。关尹“贵清”的思想对中国的“清静”文化有很大影响。

后世流传有《关尹子》九篇,据说为尹喜所著。

五、列子贵虚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生活时期介于老子和庄子之间,是道家学派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

列子隐居郑国40余年,不求名利,专心著述讲学,弟子众多。

他主张清静无为,冲虚自然。虚者,有无皆忘,属于精神境界的问题,其根本精神是要消除执著,实现心灵的自由,使生命的存在获得无限的意义,达到无心之境。

在《列子·仲尼篇》中,他借龙叔之口说,【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就是强调要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贵贱、荣辱、得失等差别,认识到万物齐一,达到冲虚自然的境界。

现存《列子》一书20篇,但一般学者认为原著早已散失,现金流传《列子》为后人伪造。

六、陈骈贵齐

田骈,又称陈骈,齐国宗室,是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与同时期的法家代表慎到类似,推崇依法治国,却又过分强调君主的权威,认为权力是施行法治的关键因素,而忽视人的作用。

田骈的主要思想可总结为一个“齐”字。他认为万物是一致的,要求摆脱各自的是非利害,【齐万物以为首】。他的这种说法后来被统治者作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旨而发扬光大。

他的代表作是《田子》。

七、阳生贵己

杨朱,又名阳生、杨子,魏国人,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

杨朱的学说独树一帜,说是道家学派,其实与老庄也不尽相同。他的思想可归结为“贵己”和“全性保真”。

“贵己”的意思是天下最珍贵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一切都以“我”为贵,不能使自己受到伤害,所谓【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

“全性保真”的意思是要顺应自然,保持真性,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要拘束自己,但也不能贪得无厌,伤害别人的利益。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的学说乍看自私、堕落,但他其实是从另一个极端的角度,建立一个“人人为己、互不相侵”的太平世界。

八、孙膑贵势

孙膑,兵圣孙武后裔,齐国人,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

孙膑认为战争是解决国家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但反对穷兵黩武,强调先富国后强兵,争取民心,【事备而后动】

在战略战术方面,孙膑提出“势”的思想,要因势、造势,知己知彼,充分利用敌我条件,造就有利局势,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战国时期非常有名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就是在孙膑的巧妙指挥下,以弱胜强,取得胜利的,也奠定了齐国崛起的基础。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记录在《孙膑兵法》中,此书大约在隋唐时期散失。1972年,我国在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了一份竹简本的《孙膑兵法》,使得这本兵法重现于世。但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损坏严重,兵书残缺不全。

九、王廖贵先

历史上对王廖的记载较少,只有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到【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由此可推断王廖应是战国时期某国的一位名将。

他的军事思想主要是讲究料敌于先,先发之人,将战争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儿良贵后

儿良,又称倪良,战国时期赵、魏的将军。

儿良的主张与王廖相反,主张后发制人。他善于总结作战的经验教训,以利在后续战争的获得胜利。

他著有《倪良兵法》,西汉成帝命人校勘兵书,选出十三本最好的兵法,《倪良兵法》位列其中。

作者简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本组北京西直门老照片拍摄于1907年,由美国外交官司戴德所拍,戴德1906年来华担任美国驻奉天总领事...
原创 为... 愚孙权实在太愚蠢了,居然决定派吕蒙偷袭荆州,最终导致关羽丧命。 襄樊之战中,关羽困住了曹仁,斩杀了庞...
原创 韩... 韩国人对汉字的态度其实是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如果像日本那样大方承认汉字是从中国传过来的,那倒也算了。然...
原创 不...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并立,诸葛氏家族为了确保家族的安全,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他们让家族成员分...
原创 土... 1449年,明朝遭遇开国以来最惨重的军事失利——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亲征被俘,二十万大军覆没,京...
原创 梁... 梁山好汉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熟悉,其中的一百多位好汉也是大家耳熟能详。但在这些人物当中,有一位虽然排行不...
原创 八... 这篇文章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了版权认证,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或抄袭,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中国历史...
原创 他... 在历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人物在正史中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在民间传说、文学作品...
原创 明... 为什么明朝会权阉辈出?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受众颇多的观点。朝廷文官集团实力过于强大和桀骜,难以有效压制...
珍贵史料首次公开!吴石将军的户... 珍贵史料首次公开!吴石将军的户籍卡找到了 近日,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牺牲在台湾的吴石等烈士引...
铁血丹心护山河 —— 从金马鞍... 铁血丹心护山河 —— 从金马鞍看八旗将士的新疆忠魂 在新疆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被金马鞍照亮的英雄岁月...
原创 《... 《三国机密》这部电视剧的热播,让大家再次沉浸在三国的历史中,尤其是剧中的人物塑造引起了广泛关注。今天...
原创 特... 特洛伊战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则故事,描述了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城的经过。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已经成为许多...
原创 原... 上古时代的人们,掌握了阴阳之道和术数的奥秘,生活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绝不轻易劳累,因此他们能保...
原创 晚... 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通过一组古老的照片展现了各个阶层的风采:王爷、福晋、青楼女子、剃头匠和努力学习的年...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关于暂停对外... 11月7日傍晚,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发布公告: 为更好地履行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使命,...
原创 同... 今天,大鹏要讲的这个人物是朱鲔。可能大家对鲔这个字不太熟悉,大鹏查了一下字典才知道,它念作wei,是...
原创 提... 包青天的官职到底有多大呢?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官员因为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枉法裁判、以权谋...
游戏论|层叠的镇史:《隐迹渐现... 在绘画史中,pentimento 指画家在原始画稿之上不断进行修饰和改笔,久而久之,覆盖层与底层的图...
原创 真... 公元223年,刘备去世,他在临终时把国家的未来托付给了诸葛亮。那时,蜀汉政权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