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卫国人。卫国,这个小国位于春秋战国时期,地理面积不大,势力也较弱。尽管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偶尔展现过强盛之时,但在众多诸侯国中,卫国的存在感始终不高。现代社会中,缺乏存在感往往意味着缺乏影响力和资源,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容易被忽视。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存在感不足,未必意味着坏事,反而常常能在诸侯争斗中幸免于难。
卫国的这种低调却并不等于它没有贡献。反而,这个国家却成了人才的沃土。卫国曾培养出许多影响力巨大的人物。例如,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战国时期儒法兵三位一体的名将吴起,杂家大成者吕不韦,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和荆轲等,都是卫国的杰出人物。这些人对各自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历史的传奇人物。
商鞅也是卫国的英才之一,且他是那个时代最具才干的政治改革者之一。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各国发展的潮流,唯有通过改革,国家才能应对新的时代挑战,保持生存和繁荣。最早在战国时期推动变法的是魏国的李悝,他的变法为魏国带来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至今仍有《法经》这样的理论遗产。商鞅从小便崇拜李悝,熟读《法经》,并深深受到李悝思想的启发,渴望有朝一日能像李悝一样,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卫国当时显得脆弱无力,而商鞅也深知卫国无法施展才华,因此他离开了家乡,前往魏国寻求发展。然而,魏国的政治环境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欢迎他。年轻的商鞅以为自己足够聪明和有才华,来到魏国就能一飞冲天。但现实却让他失望。战国时期并没有像后来的科举制度那样公平选拔人才,商鞅初到魏国时,缺乏人脉和背景,始终未能得到重用。更糟糕的是,魏国的国君魏惠王当时没有对他做出任何实质性支持。
魏国的宰相公叔痤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典型人物,他曾因吴起的改革将其排挤,而对于商鞅的到来,他起初并未做出反对。公叔痤曾为商鞅向魏惠王推荐,称他为人才。然而,在这一推荐之后,他的语气却发生了转变,直言如果魏惠王不重用商鞅,便要将其铲除,避免商鞅为魏国未来构成威胁。公叔痤的这番言辞颇具杀伤力,然而魏惠王并未采纳此建议,反而让商鞅继续处于闲散状态。公叔痤愤而告知商鞅,认为魏惠王注定不会重用他,最好尽早离开魏国,以免落得个更糟的下场。
商鞅明白魏惠王的决断已成定局,魏国未必是他实现抱负的地方。他离开魏国,决定前往秦国寻求机会。此时的秦国处于战国的西陲,地理位置偏僻,且与东方六国关系疏远,长期被视为蛮夷之地。秦国君主秦孝公对国家现状十分不满,急于寻求富国强兵之策。他通过广招贤士来加强秦国的实力,商鞅得知此事后,毫不犹豫地决定投奔秦国。
商鞅抵达秦国后,首先通过财力与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建立联系,争取到与秦孝公见面的机会。在第一次会面中,商鞅试图以“帝道”来劝说秦孝公,强调“顺其自然”才是治国之道,但秦孝公对此不感兴趣。第二次,商鞅又试图以“王道”来打动秦孝公,强调仁义治国。然而,秦孝公更倾向于权谋和法治,因此商鞅决定再次与秦孝公会谈,最终提出了“霸道”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法律、权术和武力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富强。
这次,商鞅的言辞终于打动了秦孝公,商鞅被任命为秦国的改革主导者。秦孝公决定支持商鞅实施变法。商鞅的变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商鞅通过《垦草令》大力发展农业,为秦国的经济打下基础。接着,他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度,实施军功制度,使有才之人能够通过战争立功,从而获得地位和财富。最后,商鞅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了严苛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以强化国家的控制力和纪律性。商鞅的改革最终使秦国变得更为强大,经济繁荣,军事力量大幅提升,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然而,商鞅的命运并未因此得到圆满结局。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继位,虽然他没有与商鞅直接矛盾,但商鞅的改革完全改变了秦国的政治格局,商鞅的地位过于突出,威胁到了秦惠文王的统治。最终,在公子虔的诬告下,商鞅被捕并遭受车裂之刑。尽管商鞅死去,但他的法治思想和变法遗产仍然深深影响了秦国,最终帮助秦国实现了统一,建立了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