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十八条好汉”虽然以英雄豪杰的形象广为流传,但其中绝大多数人物的历史原型并不真实,甚至有些人物纯粹是虚构的。比如第二条好汉宇文成都、第四条好汉雄阔海、第五条好汉伍云召、第六条好汉伍天锡、以及第九条的魏文通、第十条的尚师徒、第十一条的新文礼等,翻阅隋唐的历史书籍,根本找不到他们的真实身影。
不过,在这“十八条好汉”中,仍有几位人物的历史原型能够追溯到真实的历史人物。例如罗成、裴元庆和杨林等,可以在史籍中找到一些线索。尤其是罗成,他并非像小说中所描述的叛逃突厥时被部下所杀的罗艺之子,而可能是隋朝齐郡通守张须陀的旧部,唐朝的绛州总管、剡国公罗士信的后代。部分隋唐小说中直接将罗成称为“罗成字士信”,这符合历史上对于有身份人物的一般称呼习惯,通常尊重地只以字称呼,而不直呼姓名,如尉迟敬德、秦琼等都以字行。
至于所谓的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实际上是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在清朝的说书人和作家们为了避开康熙皇帝的名字,才将“玄”字改为了“元”。李玄霸在隋炀帝大业十年去世,当时李渊还只是卫尉少卿,在为杨广征讨辽东时担任粮草的运送工作。李渊在李玄霸去世三年后才起兵反隋,而起初并没有公开宣称反隋,而是尊隋恭帝杨侑为帝。李渊自称“假节钺、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大丞相”,并在618年“受禅”,创建了唐朝,改元“武德”。李玄霸并未在世时见证父亲称帝,他也并未立下显赫战功,因此他被称为“隋唐第一好汉”纯属小说的虚构。
在“十八条好汉”中,秦琼、单雄信、尉迟恭等人却在历史上有着光辉的战绩,他们不仅在战争中屡建奇功,还在历史记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特别谈论的,是隋唐历史中的四大瓦岗军悍将。
裴元庆的历史原型为裴行俨,虽然他在历史中号称“万人敌”,但似乎并未打过什么显赫的战斗。然而,裴行俨的勇猛在史书中却有明确记载,特别是在程咬金的帮助下,他的生命得以保存。程咬金是以马槊著称的大将,这种武器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只有有钱人才能负担得起。程咬金曾凭借一杆马槊救下裴行俨,在战斗中展现了超凡的战斗技巧,杀出一片天地,最终获得了上柱国的封号。
程咬金在史料中的勇武比裴行俨更加突出,他多次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在对抗王世充、窦建德等敌军时,屡屡以先锋身份冲锋陷阵。程咬金的军事才能和勇猛,可以说完全超越了裴行俨,因此在瓦岗军的四大悍将中,他的地位无疑高于裴元庆的历史原型。
此外,单雄信也是瓦岗军中的顶尖战将,他以马槊使得“飞将”的名号广为流传。单雄信参与了瓦岗军围歼张须陀的大海寺之战,这场战斗让他在瓦岗军中声名远扬。尽管他与李世民发生过激烈的对抗,但在战场上的表现不容小觑。尉迟敬德曾与他对抗,并且有多个史料记载关于单雄信如何在战斗中险些击败李世民。
秦琼是李渊钦封的上柱国,他的英勇无与伦比。在许多关键战役中,秦琼都表现得异常突出,尤其在东征西讨中,他几乎无敌。他在与敌军的对决中常常担任先锋,展现了他的无畏与勇猛。然而,罗士信如果没有英年早逝,可能会成为隋唐第一高手,甚至取代秦琼的位置。
总的来说,尽管“十八条好汉”中的很多人物是虚构的,但其中仍有几位具有历史原型的人物,他们的英勇和战功为后世传颂。而像程咬金、单雄信、秦琼和罗士信这样的真正英雄,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丰功伟绩,远远超过了虚构人物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