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历史的长河中,与“杀神”白起同样被誉为英雄的,或许就是王翦这一位名将了。他可谓是秦始皇最为得力的左膀右臂,尤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关键战役中,王翦立下了赫赫战功。无数次的战场厮杀,造就了他的传奇,却有一件事,却让他的形象变得复杂和令人好奇。那就是当秦始皇亲自派人召他出征时,王翦不仅拒绝了,还提出了要求——要求大块的良田和豪宅,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让我们回到公元226年,那时的秦始皇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楚国,作为六国中最大的强敌,凭借其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物产,一直是秦国统一的最大障碍。面对这片难以征服的土地,秦始皇决定亲自主持商讨灭楚之策。秦始皇问群臣:“要想消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力?”当时,王翦提出了自己坚定的见解:“若无六十万大军,灭楚不过是空谈。”
然而,王翦的话语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一道轻蔑的冷笑传来,一位年轻将领李信站了出来,他当年在攻破燕国时,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得秦始皇宠信。李信毫不客气地反驳道:“不过是楚国,竟然需要六十万兵马?二十万足矣。”李信的这番话立刻引来了秦始皇的赞同,秦始皇心中暗想:“王翦年纪大了,胆子也变小了,看来李信年轻有为,反而更能担当重任。”于是,秦始皇果断决定,派遣李信领兵二十万,负责征讨楚国。
面对这一决策,王翦心中自然不是滋味。作为一个资深将领,他深知楚国的强大,李信的轻视和秦始皇的偏信让他感到无奈。于是,王翦向秦始皇请求辞去职务,表示自己年纪已大,想要告老还乡,享受天年。秦始皇并未深思,简单答应了他。
李信和蒙恬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征楚国,然而,战场上的结果却是惨败。李信不仅未能打破楚国的防线,反而在战斗中失利,七名将领战死,李信不得不狼狈撤退。秦始皇听闻这一消息,怒不可遏,认定李信是给他丢脸,于是再次寻求新的将领来征讨楚国,而此时,王翦显然是最适合的人选。
然而,秦始皇心中对王翦的冷嘲热讽仍然记忆犹新,虽说他知道除了王翦,恐怕再没有能胜任此任务的人了,但如何开口呢?为了大计,秦始皇决定亲自去找王翦,恳请他再度出山。然而,王翦的“生病”让秦始皇的请求再次遭遇了拒绝。
面对王翦的坚持,秦始皇终于忍不住亲自发令,让他必须出征。这时,王翦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秦始皇赏赐他一块良田和一座豪宅。秦始皇对此一笑置之,问他:“你是大将军,难道还需要这些吗?”王翦却严肃回答:“此番征战危机四伏,我要为家人和后代留下些财产。”听完王翦的解释,秦始皇大笑,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翦的部下对此感到极为不解。大家都知道,王翦并非贪财之人,那为何会三番五次向秦始皇提出这种请求呢?事实上,王翦心中有着更深的考量。他清楚,秦始皇既然主动向他求援,就把他和秦始皇都置于一个微妙的境地。如果他表现得过于自大,或者趾高气扬,哪怕成功消灭楚国,未来也难逃惩罚。于是,他选择了推辞,不急于出征,直到秦始皇亲自施压,这才“勉为其难”同意。如此一来,既能保全秦始皇的面子,又能避免过于张扬。
至于那块良田和豪宅的要求,王翦更是有着独到的智慧。秦始皇一旦将大军交给王翦,必定会生出忌惮之心。此时若王翦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名声,也可能连累家族。于是,他选择将这些要求称作“为了后代着想”,用这种方式告诉秦始皇,自己并不觊觎权力,反而是为了家族的未来着想。与此同时,他也暗示着,自己这次出征的决心是要么成功,要么战死沙场。
最终,王翦率领秦军成功地消灭了楚国,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不仅一举打破了楚国的防线,还在战争结束后,获得了秦始皇的极高荣誉,成为了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通过这一战,王翦不仅巩固了自己在秦朝历史上的地位,也证明了自己的忠诚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