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0年,随着周平王东迁至洛邑,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各诸侯国争霸,其中包括齐国、楚国、秦国、吴国和越国等强国。而周王室的权威逐渐衰落,失去了对天下诸侯的约束力。特别是楚国,它在春秋初期便开始僭越,宣称自己为王,从而与周王室分庭抗礼。
与楚国不同的是,齐国、晋国、郑国、秦国、鲁国等诸侯国,虽然都位于中原,但却没有在春秋时期自称为王,而是继续使用公爵、侯爵等周王室所封的爵位。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楚国之后,哪个诸侯国成为第二个称王的国家呢?
一
首先来看楚国的情况。西周初期,周天子封楚国首领熊绎为子爵,从而建立了楚国。子爵属于五等爵位中的最低等级,因此楚国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到了公元前704年,随着周王室的衰弱,楚国君主熊通也开始僭越自称为“王”,成为楚武王。随着周朝的进一步衰落,楚国逐渐摆脱了周王室的束缚,并且在春秋时期成为第一个自称为王的诸侯国。
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楚国的王位由其子熊赀继承,称为楚文王。从此,楚国的国君一直自称为王,并且楚国的王权不断强化,对周王室形成了直接的威胁。紧接着,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二个自称为王的诸侯国。
二
吴国位于长江下游,起源于姬姓一支。根据《史记》记载,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慧过人,深得周太王宠爱,周太王原本打算将王位传给他。然而根据当时的传统,王位应传给长子太伯。太伯为尊重父亲的意愿,主动带着二弟仲雍逃往江南,定居在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开创了吴国。
尽管吴国和周王室有着相同的血脉,但由于地理上的遥远以及吴国相对封闭的政治环境,它对周王室的敬重逐渐减少,甚至缺乏直接联系。吴国的领土包含了今江苏、安徽和浙江等地,其中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区域。吴国的都城最初设在无锡梅村,后迁至今苏州市一带。
三
与楚国崛起相似,吴国的强盛也是通过消灭周围的小国来实现的。吴国的鼎盛时期,吞并了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多个弱小诸侯国。公元前586年,吴侯寿梦继位,正式称王,并且为吴国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寿梦即位后,任命晋国大夫申公巫臣来训练吴国士兵,教导他们使用战车和排兵布阵,从而极大地提升了吴国军队的战斗力。
在此基础上,吴国不仅吞并了周边的小国,还主动向强大的楚国发起挑战。公元前581年,吴王寿梦派遣大军攻打楚国,并成功击败了楚国名将子反。同时,寿梦也开始与中原的诸侯国建立联系,进一步巩固吴国在春秋时期的地位。公元前563年,吴王寿梦与鲁襄公、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齐国太子光等诸侯举行了会盟,增强了吴国的政治影响力。
四
吴王寿梦去世后,吴国的王位由其继任者继续维持王爵。特别是吴王阖闾在位时,吴国与楚国爆发了激烈的柏举之战。阖闾率领三万吴军深入楚国,成功击败了楚国二十万大军,占领了楚国的都城。这个胜利极大增强了吴国的霸主地位。阖闾的在位期间,吴国的国力达到了巅峰。然而,在公元前496年,阖闾因与越国作战时受重伤,不幸去世,葬于今苏州的虎丘山。
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并在公元前494年打败了越国,为父亲复仇。他攻占了越国的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尽管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吴王夫差自信心满满,决定答应越国的求和。这一决定后来为吴国带来了隐患,因为越国在忍辱负重后,最终反攻吴国,给吴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