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课本里常常出现“孔融让梨”的故事,那时的我们听到后总觉得这是一个十分励志的典范。然而,长大以后再去追溯孔融的一生,却会发现他的结局相当悲惨,甚至最终落得满门抄斩的下场。那么,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会与曹操结下如此深仇?其实,从他年仅七岁的女儿口中,答案早已埋下伏笔。
孔融生于公元153年,山东曲阜一个颇为富裕的家庭。他字文举,人称孔文举。作为孔子后裔,他自小便生活优渥,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孔融聪慧过人,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懂事,比兄长们更为通达礼仪,因此很受父母的疼爱与期待。
随着年岁渐长,孔融在司徒的举荐下进入仕途。他在官场上为人正直,不畏权势,甚至敢暗中查办贪腐官员,并上奏弹劾一批涉及皇亲国戚的权贵。很快,他便遭到上级的警告,暗示他要低调行事。但孔融非但没有收敛,反而把掌握到的证据逐一呈报,完全无惧压力。这份耿直,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黄巾起义爆发后,天下陷入群雄并起的混乱局面。董卓把持朝政,企图废掉汉帝,孔融当面强烈反对,使得董卓十分恼火,只得借机把他外放到北海。可北海正是黄巾军活跃之地,孔融虽召集兵力抗击,但屡战屡败,还被迫狼狈逃亡至太行山东部。然而,他对汉献帝的忠心却打动了一些朝臣与皇帝本人,也正因如此,他逐渐和正在崛起的曹操产生了交集。
在邺城之战中,曹操大肆屠城,掳掠袁氏宗族女眷,引起外界非议。孔融当时写信给曹操,提到武王伐纣后将妲己赐给周公的典故,言外之意带有讽刺。曹操看不明白,后来当面询问,孔融却轻描淡写地回答说只是随口一提。这种态度在曹操眼里,反而成了挑衅的暗示。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孔融又写信讥讽,说既然要征伐蛮夷,何不干脆连海外荒服一并平定?当时饥荒严重,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又写信批驳,说百姓都没饭吃了,谈何禁酒?此言令曹操大为恼怒。此后,曹操麾下不断有人上书诬陷孔融,指控他招兵买马、结党营私,甚至谋反篡位、蔑视皇帝与上级。曹操顺势认定这些罪名,最终将孔融下狱处死,并残忍地施以满门抄斩。
孔融临刑时或许仍不明白,为何自己一片忠心却换来灭族之祸。他的朋友早就劝他少说直话,处世圆滑些,免得招来杀身之祸,但孔融始终坚持正直,宁折不弯。被斩后,遗体暴露刑场,因无曹操的命令,竟无人敢收尸。一位好友出于义气前去探视,却被曹操发现,下令将其下狱,险些终身不得释放,直到大赦才获自由。
事实上,在惨祸降临前,孔融家中尚有年幼的儿女。据说孔融被捕那日,他七岁的女儿和儿子还在院中下棋。女儿见父亲被抓,神色不动,官差疑惑问她缘由。小女孩答道:“大人可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寥寥数语,流露出对家族命运的清醒认知。孔融死后,她们虽侥幸逃过,但也寄人篱下。一次,哥哥偷喝亲戚家的肉羹,妹妹立刻斥责:“父亲已被处死,你竟还有心喝汤?你以为能活多久?”此言让哥哥大哭不已。
孔融的一生,从幼时的“让梨”典故,到晚年的刚直不阿,最终走向灭门悲剧。他的故事告诉后人:在风云诡谲、权谋纷争的乱世,直言不讳固然可贵,却也极易触怒权臣,甚至殃及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