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期,许多才俊都在唐朝贞观年间崭露头角。其中有一位身世显赫、智慧卓越的年轻士子,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深厚的背景,步步高升,最终成为宰相,并且享有盛名,获得了不错的谥号。他就是封德彝。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封德彝死后十六年,他曾经在政治中采取的投机手段被揭露出来,导致他生前的所有封赠都被取消,甚至连谥号也被改成了带有侮辱性质的“缪”。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封德彝出身于北齐时期的封家,是北齐太保封隆之的孙子,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绣的儿子。590年,内史令杨素被任命去平定南陈的叛乱,并招募封德彝作为自己的幕僚。当时封德彝还年轻,聪慧过人。在一次杨素召见封德彝的事件中,封德彝竟因赶往见杨素而不小心落入水中,差点淹死。若是一般人,必定会将这件事告诉杨素,博取同情,然而封德彝却选择默不作声,安然无恙地洗浴后去见杨素,完全不提落水之事。旁人将这一情况告诉杨素,杨素询问封德彝为何不提此事,封德彝平静地回答:“这是私事,所以没说。”杨素听后十分欣赏封德彝的稳重,认为他是一个有大才的年轻人,后来甚至将自己的堂妹嫁给了封德彝。
杨素在处理仁寿宫建设时过于卖力,以至于工程中的劳动力损失惨重。杨坚知道后,十分生气,认为杨素让自己与民众为敌。封德彝建议杨素解释时提到:“皇家本应有宫殿,修建一座宫殿怎能算浪费?”这番话得到独孤皇后的认同,最终杨坚也不再追究此事,反而奖赏杨素。杨素感叹封德彝的见识高远,感到自己不如他。于是,封德彝被任命为内史舍人,逐渐步入了更高的政治舞台。
隋炀帝即位后,内政日渐腐化,封德彝趁机为自己谋取利益,借助杨广的宠爱,甚至建议竭力营造一个“天下太平”的假象。虽然他的策略在表面上为杨广所喜爱,却使得朝政愈加混乱,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在隋朝动荡之际,封德彝选择投靠唐朝,成为唐朝的高官。李渊对封德彝的变化心知肚明,起初准备罢免他,但在封德彝献计策之后,李渊反而看中他的大才,最终任命他为内史侍郎。
封德彝虽然曾因投机获得高位,但他并非全凭政治手段,他也有真才实学。620年,封德彝随李世民东征洛阳,提出了继续进攻的战略,最终帮助李世民赢得了辉煌的虎牢关之战。李渊称赞封德彝为“大才”,将他加封为平原县公,并让他担任天策府司马,正式成为李世民的幕僚。
在之后的东突厥入侵事件中,封德彝再次为唐朝出谋划策,主张以战止和,确保国家不受轻视。李渊听取他的建议,最终成功击退了突厥。封德彝的功勋日益显赫,最终在625年成为中书令,跻身唐朝的权力核心。
然而,封德彝的投机行为并未彻底消失。在唐朝初期,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封德彝一方面向李世民献计,一方面又劝李渊不要立李世民为太子,暗地里甚至劝李建成迅速采取行动。最终,李世民凭借玄武门之变成功夺取了皇位,成为唐太宗。尽管封德彝成功站到了胜利者一方,但他的投机行为却未能掩盖他的历史污点。
封德彝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依旧未改其行事风格,表面上与左仆射萧瑀关系密切,实则常常背后推翻他的意见,造成了两人关系的紧张。最终,封德彝在627年因病去世,享年60岁,唐太宗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司空,并赐谥号“明”。然而,封德彝的投机行径并未被遗忘。16年后,唐临揭露了他生前的种种行为,最终导致唐太宗下令剥夺封德彝的所有荣誉,改谥为“缪”,以示惩戒。
封德彝的一生,凭借巧妙的政治手段成功获得了权力和荣耀,但最终因背叛和投机行为而身败名裂。虽然他聪明地站在了多个阵营之间,但也因此失去了真正的立场和信任。最终,历史给他留下的教训是:即便在复杂的权力游戏中,如果失去了原则与忠诚,终究会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