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体制独树一帜,自晋文公开始,便实行了六卿制(有时为八卿制)。到了晋悼公时期,这一制度基本定型,其中赵、韩、魏、范、中行、知六大家族轮流执掌朝政。这个体制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均衡,尽管有时会发生变动,但这些大家族之间的较量始终未曾停歇。
公元前497年,一场由赵鞅与族人赵午之间的冲突引发的内战在晋国爆发。赵午是中行寅的外甥,由于长期对赵家心存不满,便与中行寅联手,策划进攻赵家。范吉射则加入了这一联手的阵营,三大家族纷纷站队,局势迅速恶化。知、韩、魏三家也无法置身事外,必须选边站。韩家与中行寅没有太大恩怨,而魏家则与范吉射有旧怨,因此两家最终决定支持赵鞅。而晋国的元帅知跞也不甘示弱,他曾计划扶持亲信梁婴父加入六卿之列,取代中行寅的位置,因此他同样支持赵鞅一方。
晋国的六大家族几乎全都卷入了这场内战,知跞、韩不信、韩曼多联合出兵,发动了针对范吉射和中行寅的战争。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范吉射和中行寅最终战败,被迫撤退,逃至朝歌,继续进行顽强抵抗。内战持续了长达八年之久,直到公元前490年,赵鞅彻底摧毁了叛军的最后据点。中行寅与范吉射不得不逃往齐国,曾经在晋国辉煌一时的两大家族,由此逐渐从历史的舞台上消失。
这场内战对晋国的政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原本稳定的六大家族格局被打破,剩下的知、赵、韩、魏四大家族中,知家和赵家的势力尤为强大,这也为未来两家之间的冲突埋下了隐患。凭借着赫赫战功,赵鞅在知跞去世后接任晋国元帅及执政之职。而赵鞅去世后,权力又回到了知家手中,知瑶接任了元帅兼执政。
知瑶才智出众,是晋国历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政治人物。在他的领导下,晋国一度恢复了往日的辉煌。然而,随着权力的积累,知瑶开始对自身的野心产生了更为深切的渴望。刚开始时,他对赵家还表现出一定的客气,但随着专权时间的延长,知瑶越来越展现出飞扬跋扈的姿态,特别是与赵无恤的关系逐渐恶化,矛盾不断加深。
经过十余年的专权,知瑶不仅使知家在晋国的地位远远超过了韩家和魏家,还逐渐赶超了赵家。在他的眼中,这样的成就显然还远远不够。知瑶的野心愈加膨胀,开始要求三大家族将万家之邑奉献给知家。面对知家的强权,韩家和魏家不得不屈服,但赵无恤却果断拒绝了知瑶的苛刻要求。此举彻底激怒了知瑶,他联合韩、魏两家,决定彻底铲除赵家,晋国再次爆发了内战。
这场内战充满了戏剧性,战争持续了三年,知家不断压迫赵家,赵家几乎陷入绝境,晋阳城眼看就要沦陷。然而,就在此时,赵家暗中与韩、魏家达成协议,告知他们一旦赵家灭亡,韩魏两家也将无法幸免。就在赵家濒临崩溃之际,韩、魏两家突然反戈一击,联手攻向知家。晋阳城奇迹般地扭转了局势,一次猛烈的反攻彻底击溃了知瑶的军队。知瑶一度执掌晋国二十年的政权,最终却在这场内战中彻底失败,丧失了所有权力。
这场内战不仅深刻改变了晋国的政坛格局,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知瑶的悲剧性结局,让人们看到权力过度集中所带来的危险,最终未能如愿建立自己的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