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后期,司马氏逐渐掌握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取代了曹操的家族。整个过程中,高平陵之变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司马懿通过诛杀曹爽及其党羽,成功地削弱了皇帝曹芳的权力。司马懿去世后,儿子司马师平定了叛乱,清除了曹魏忠诚势力,继而司马昭完成了灭蜀大计,为最终建立晋朝铺平了道路。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司马家族取代曹氏家族的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司马师与司马昭,谁更为杰出,谁又更得父亲司马懿的青睐呢?
一、司马师的卓越才干与深得父亲器重
首先,笔者认为,司马师在能力上要高于司马昭,也更受司马懿的器重。司马师早年便展现了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干,他沉着冷静,果敢有谋,被认为雄才大略。司马师在曹魏景初年间(公元237年-239年)初担任散骑常侍,逐渐通过一系列升迁成为中护军。作为中护军,他负责的禁军十分重要,这也为日后司马懿策划的高平陵之变提供了关键的力量支持。
在他的治理下,司马师推行了选拔人才的公正法规,确保了官员的选用不偏不倚,以功勋为唯一标准,避免了私利干扰。在个人品德上,司马师也颇为受人尊敬。他在母亲去世时表现出极高的孝道,守丧多年,赢得了“孝子”的称号。可见,司马师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出色表现,在个人品德方面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司马师还娶了夏侯家的女儿——夏侯徽,她不仅是夏侯玄的妹妹,而且也是一位相当聪慧和能干的女性。夏侯徽经常在背后为司马师出谋划策。根据《晋书》的记载,夏侯徽清楚司马师并非曹魏忠臣,而司马师也一直对她的家族背景心存戒备。最终,司马师在公元234年毒死了夏侯徽,表明了他为自己政治利益考虑的果断与冷酷。
二、司马昭的表现与初露锋芒
与司马师相比,司马昭虽然在军事和政治上的表现也不容小觑,但他的才干与影响力相较之下稍逊一筹。司马昭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被封为新城乡侯,随后在正始元年(公元240年)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司马昭在这个职位上执行了减轻百姓税负、保障农时的政策,受到了百姓的广泛欢迎。稍后,他又晋升为散骑常侍,这一职位虽然重要,但与司马师担任的中护军相比,影响力略显不足。
公元244年,司马昭跟随大将军曹爽征伐蜀汉,担任征蜀将军,负责与夏侯玄一起进军蜀地。虽然司马昭的军事指挥能力有所体现,但在诸如与蜀军将领费祎的对阵中,司马昭表现得并非特别出色。他与夏侯玄的合作中,不是主动出击,而是选择了退兵。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在处理复杂局势时的谨慎与缺乏果断。
司马懿对两兄弟的安排显然也有所区分。司马师作为洛阳禁军的掌控者,无疑在掌握都城洛阳的局势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司马昭更多地负责外部的军事战役,虽然有所表现,但他的权力基础远不如司马师牢固。
三、性格差异与高平陵之变中的表现
到了公元249年,司马师与司马昭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在高平陵之变的前夕,司马懿将起事的计划告诉两位儿子时,司马昭表现出明显的紧张和不安,整晚未能入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师则依旧如常,安然入睡,毫不动摇。这一细节充分显示了司马师沉稳冷静的性格特征,这也为他在接下来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高平陵之变爆发时,司马师亲自率兵封锁司马门,协助父亲司马懿稳控洛阳。司马师在事件中的表现无疑要更为积极和果敢,因此司马懿对他的奖励也更加丰厚,升任为卫将军,并赐爵长平乡侯。这一职位在三国时期的武将官职中,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地位极为显赫。相比之下,司马昭的奖励则显得较为普通,仅仅增加了千户食邑。
从这一封赏的差异,可以看出,司马懿显然更看重司马师的能力和对家族事业的贡献。司马师在司马懿心目中的地位,明显高于司马昭,尤其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司马师的果断与沉稳更显得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尽管司马昭也有不凡之处,但在整个司马家族的权力继承中,司马师无疑是更为出色的一位,他不仅在军事上展现了非凡的才干,还在高平陵之变中展现了出色的执行力与决断力。因此,从各个层面来看,司马师在父亲司马懿的心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