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险中求胜,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攀木缘崖,裹毡而下,经阴平小道突袭成都。蜀主刘禅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看到神兵天降,只好出城投降,至此,存活了43年,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的蜀国灭亡了。
(魏将邓艾偷度阴平小道时情形)
当时,与邓艾一道共建此奇功的将领有三位,一是金城太守杨欣,一是陇西太守牵弘,一是天水太守王欣。此三人,皆是胆识过人的英雄男儿,然而,对于中间那位陇西太守牵弘,一直以来人们非议很多,都说此人灭蜀,是一大悲哀。
牵弘何许人也?在《三国演义》里,我们看不到这号人物,但是在《三国志》里有记载。牵弘乃今天河北省武邑县人,魏国将领,雁门太守牵招第二子。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就是任陇西太守时抵御蜀国大将姜维的多次进攻,并跟随邓艾偷袭阴平小道,灭亡蜀国。灭蜀后,因功升为蜀郡太守,留下来管理蜀地。
那么,为什么说牵弘灭蜀是一种悲哀呢?因为牵弘的父亲牵招,这个牵招,可不是个小人物,而他与刘备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在《孙楚牵招碑》的碑文上,有牵招与刘备关系的明确记载:
“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因恐为时所忌,每自酌损,在乎季孟之间。”
没想到吧,牵招居然是刘备“刎颈之交”的结拜兄弟。按照碑文上记载,他们结拜的时间应该还在关羽和张飞之前。因为刘备与关、张结拜为兄弟时,刘备28岁,而刘备与牵招结拜时,刘备还是少年(少长河朔)。
(牵招)
那么,刘备最早的这位结拜兄弟牵招,与刘备的情谊到底如何?为什么分道扬镳了?为什么牵招的儿子牵弘还带兵灭了刘备辛苦建立的囯家?
这一切,都要从牵招的家庭说起。
牵招的家族乃是河北安平郡大族,河北大军阀袁绍的部下,这决定了刘备与牵招的结拜性质乃“友谊型”,而非“君臣型”,因为牵招家族与袁绍集团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君臣型”关系。牵招不可能像关羽、张飞那样抛弃一切,与刘备远走天涯,创业打天下。牵招须听从父辈教诲,继承家业,守卫家族利益。
所以,当刘备离开河北,依附荆州刘表时,牵招没有跟随;当刘备联合孙权,与曹操战于赤壁时,牵招没有跟随;当刘备入川,占据益州,三分天下有其一时,牵招也没有跟随。
(戎马一生的刘备)
牵招的经历相对简单,先是追随老师乐隐去京都洛阳工作,不久洛阳兵变,乐隐死,牵招回归袁绍,做了一名从事。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败亡,于是牵招跟随袁绍第三子袁尚。后袁尚败逃,曹操尽收河北之地,牵招又跟随曹操。
在曹操那儿,牵招混得如何?可谓一言难尽。粗略统计了一下牵招在曹魏处所担任的官职,是这样的:
丞相军谋掾(军事参谋),护乌丸校尉,中护军,平虏校尉,护鲜卑校尉,右中郎将,雁门太守……
这些官职,其实第一个最实在,因为是在曹操身边做事,更容易表现才能,更容易得到升迁。一般情况下,在曹操军中担任参谋的人,后来都身居要职了。曹操的军事参谋人员按级别分为军师、军师祭酒、军谋掾三个级别,比如荀攸就是军师,郭嘉就是军师祭酒,牵招作为军谋掾,虽排在最后,却很容易上升为军师祭酒,应该说是只潜力股。为什么到后来牵招被调到外地,逐渐远离了曹魏的政治中心了呢?
(曹操)
从护乌丸校尉开始,牵招便被调到曹魏东北边境,负担起艰苦的守边任务了,而且一生无改变。先是防乌丸人,后是防鲜卑人;先是驻守东北,后是驻守雁门关。直到公元231年死在雁门太守任上。
牵招的“怀才不遇”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看不下去,陈寿为牵招叫屈说:
“……(牵)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
“未尽其用”四字,是陈寿对牵招的盖棺定论,陈寿认为牵招最终只做了个郡守,太屈才了。那么,为什么曹魏只愿意让牵招当个郡守呢?
根源在于牵招不愿与刘备划清界限。我们回到《孙楚牵招碑》的碑文上看看,碑文上说得清楚:
“因恐为时所忌,每自酌损”
意思是说,牵招与刘备结拜兄弟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曹魏忌惮牵招,怕他有异心,牵招也理解曹魏统治集团的这种忌惮。但他不愿意和刘备划清界限,还念着那份旧情,宁可自己被冤枉,受损失,忍辱负重地活着。
(刘备落难时)
可见,牵招在曹营是另一个“徐庶”,尽管他做事努力,毫不含糊,也不可能被重用。他与刘备的“兄弟情”还是拖累了他,但他不后悔,是个重情重义的真男儿。
讽刺的是,牵招的儿子牵弘斩断了牵招与刘备的“兄弟情”,牵弘随邓艾剿灭蜀囯,刘备一辈子的心血也便随着蜀国的灭亡而烟消云散了。这可能是牵招始料未及的。
我们该如何看待牵弘这种行为?其实,牵招死于231年,牵弘灭蜀在263年,时间已过去32年,上一辈的友情下一辈早忘了。再说了,父辈的友情做儿子的一定要继承吗?古代可没有这种教育。
(刘备在蜀中称帝时)
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是忠君。牵招虽与刘备结拜为兄弟,但分属不同阵营,各为其主,就算牵招不顾情义攻打蜀国也不为过,因为背兄弟而忠君王,符合当时价值观。何况说牵弘攻打蜀国呢,那就更没理由指责他了。
参考书目: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