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了表彰历代杰出的军事将领,并以祭祀之礼使他们流芳百世,下令建造了一座名为“尚父庙”的庙宇,后来改称为“武成王庙”,人们习惯简称为“武庙”。这座庙宇可谓是当时武将们的至高荣誉之地,与孔子所主祭的文庙地位相当,凡能进入其中受人祭拜的,都是在历史上叱咤风云、功勋卓著的名将。武庙以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副祭,随后又遴选出十位历代名将作为陪祭之臣,共同分享香火。这十人分列左右:左列包括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丞相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唐英国公李勣;右列则有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郡守吴起、燕昌国君乐毅。
此后,在唐德宗时期,又补选了霍去病、王翦等六十四位著名将领,使其与文庙中的七十二贤相对应。而白起等人则被奉为“武庙十哲”。自武庙建立以来,香火一直鼎盛,唐朝不少皇帝及王公贵族都曾前往祭拜。到了宋朝建立初期,赵匡胤也曾前往武庙祭姜子牙,然而这一趟祭拜却意外引发了一场风波。
北宋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夏,素以“宽厚仁容”著称的赵匡胤巡视武庙,按礼上香后细细观看供奉的历代武将。当他看到秦国名将白起时,顿时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白起曾坑杀降军四十万,此举已非武德,何以受此香火供奉?”当即下令将白起的画像与塑像全部移出庙宇。有人或许会疑惑:堂堂天子,政务繁忙,何必为此小事动怒?其实,此举虽小,却关乎国策与治国理念。
白起被誉为“战神”,其军事才能无出其右,一生征战三十七年未尝一败。然而,他亦因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而背负“杀神”之名。更令人不齿的是,此举还带有欺诈成分,毫无人性。赵匡胤正处在大宋统一天下的关键时刻,他崇尚“仁政”,希望通过和平方式使割据政权主动归顺,而不是依靠屠戮震慑。撤掉白起配享资格,等于向天下昭示一条律令:本朝不以杀戮立国,更不以残忍为荣。
通过否定白起,赵匡胤借机表明了自己的治国之道与战略思想:不倚重血腥征服,而重在“通权达变”与“威信并行”。他曾多次告诫部下:“切勿暴略生民,务广威信,使其自归顺,不须急击也。”这一方针不仅减少了无谓的流血,更使那些盘踞一方的势力减少了孤注一掷的决心。若非如此,后续的统一之路恐怕会更加血腥。
自西晋末年以来,历代君王多难有善终之局,屠杀降将、血洗宗室几成惯例。然而,赵匡胤却在反对杀降这一点上表现出与前朝不同的胸襟。柴宗训这个年幼的前朝皇帝,不但未被处死,反而被封为郑王,得以世代承袭。赵匡胤虽同样对开国功臣心存疑虑,但他采取的是“杯酒释兵权”,以和平方式化解隐患,而非血腥清洗。
“武”字本义即“止戈为武”,意在止战而非尚杀。然而历代许多名将都未能体会这一真谛,只以杀伐立功,将屠戮视为军功之本。赵匡胤理念与此格格不入,因此杀戮之最盛者白起,最终被他果断地“踢出了武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