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官渡之战初段,袁绍命颜良出兵攻打延津,曹操在对阵颜良的初期处于劣势。形势紧逼之下,曹操让关羽临阵出战,关公挥剑斩落颜良于马下,首级落入军阵,颜军顿时大乱,曹操一方遂大获全胜。袁绍随后不甘示弱,继续派出文丑与刘备上阵对抗,曹操则派徐晃、张辽出战,双方你来我往,仍难以压制文丑。就在此时,关羽再度出场,单枪匹马再度斩杀文丑,令文丑军队遭到毁灭性击溃。关于这段战事,历史与演义之间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疑问:一是为何曹操要让关羽出战?二是为何关羽对出征如此渴望,显得求战心切?下面逐条展开分析。
一、曹操为何让关羽出战的原因
按程昱的推测,刘备若在此战中败北,极可能投向袁绍。此时若让关羽出战并击败颜良,袁绍若认定是刘备的义兄弟被关羽击败,极有可能因此杀死刘备。刘备若被杀,关羽就会缺乏可去之处,必然留在曹操身边。曹操的算计正是在此,用袁绍之手来除掉刘备,从而达到“留住关羽、稳住后援”的目的,使关羽成为曹营的长线筹码,以避免关羽转投他人而带来更大威胁。
二、关羽为何求战心切
关羽得到曹操指派他赴白马前线作战的消息后,内心自是激动不已。因为这场出征给他提供了一个直线获得情报的机会,可以借机探听和确认刘备的确切下落与动向。若在战场上立下战功,关羽就有充足的理由离开曹操,去寻觅和重逢刘备。这种立功后离去的可行性,使他愿意以个人荣誉和前途为赌注,冒险踏上前线,以期尽快完成从曹营到刘备的转身。
在《三国志》里有更为历史化的记载:建安五年,袁曹两家为争夺黄河中游的控制权在黄河中游集结对垒。袁绍派颜良攻白马,曹操则奉从谋士之计,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命关羽出战。关羽策马穿过人群,于万众之中斩颜良首级,众将皆难以阻挡,最终解除了白马之围。随后袁绍又派出文丑与刘备出战,曹操则用诱敌之计击败文丑和刘备统领的五六千骑兵,并将文丑斩杀。关于文丑之死,史书未定论,可能死于混乱之中,亦可能死于曹操部下某位不知名的将领之手,总之并非关羽所杀。小说之所以把“斩颜良、诛文丑”的功劳记在关公名下,既是文学需要增强情节的曲折性,也是为了突出关羽超群的武艺。颜良、文丑本为袁绍手中的关键将领,然而在关公面前也只能试刀而已;这在史实与虚构之间制造了对照,也凸显了关羽的非凡武功。罗贯中将这段情节设计成“斩颜良、诛文丑”的叙事,不仅服务于中华传统英雄形象的强化,也为关羽由曹营回归刘备之路径提供了正当性与戏剧张力,缓解了其因早期投降可能产生的负面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