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参加一次历史研讨会,一位老师提出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在刘备与张鲁的对峙阶段,曹操为何没有直接对刘备动兵,而是先对孙权发起进攻?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涉及到三国时期复杂的力量对比与战略考量。主持人和听众在座谈中纷纷点头,他们意识到这里面藏着一个常被忽视的逻辑:面对两个日益强大的对手,第三方往往会以观望或干预的方式介入,而曹操显然选择了主动出击。
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某些史道之间的规律,强敌之间的对峙往往并非只有两方在博弈,往往会出现一个“旁观者”的介入,甚至在局势出现转机时,第三者会乘风而动,借势吞并其中的一方。若其中一方的力量短时间内出现下滑,另一方就极有可能顺势扩张、把握机会实现抱厦吞吴的局面。因此,历史学家常把这类情形归纳为“第三方效应”的一种现实体现。可是曹操并没有选择坐观成败的姿态,他在刘备与张鲁鏖战之时,仍然带领精锐大军,义无反顾地与孙权对阵厮杀,显出极强的主动性与战略勇气。 从曹魏的眼里看,蜀汉在三国的格局中始终不是最具威胁的那一股力量,真正需要警惕的,往往是东吴的孙权。到了三国的后期,曹魏面对的最大对手并非处于蜀地的刘备一系,而是掌控江东的孙权及其周边势力,这股力量在江河以东、海上通道、经济与人口资源方面都具备相对独立与强大的潜力。若把地图摊开来对照,孙权所控制的区域与刘备所占的西南边陲相比,江东的经济基础、港口防守以及水陆交通的连通性都显得更为稳固。这也解释了为何曹魏在战略上会将核心压力优先放在孙权身上,而非直接将矛头长期对着蜀汉。 东吴之所以在关键阶段选择按兵不动,原因也并非单纯的保守,而是受制于多方面的现实考量。孙权的统治者性格偏向谨慎,他们不愿轻易冒险,一旦决定开战,代价往往远超预期;更何况东吴在财力、兵力和后勤保障方面也并非没有短板。曹魏方面同样存在着谨慎的顾虑,毕竟若因冲动挑起战争而让孙权借势崛起,曹魏的统一大业就可能因内部失衡而被削弱。换言之,双方都害怕在错误的时机发动战争,导致局势失控,从而被对手乘虚而入。 回到蜀汉这一方,情形就显得格外吃紧。蜀国显然太过弱小,与曹魏与东吴相比,其兵力与粮草都处于持续紧绷的状态。尽管诸葛亮多次出征北伐,史书称其六出祁山,但每一次行动的胜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蜀汉的处境:根本原因在于粮草与后勤的长期短缺,以及边境防线的持续压力。诸葛亮在位时,曹魏始终对蜀汉抱有戒心,双方的博弈以消耗战为主,蜀汉虽勇但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劣势。诸葛亮死后,蜀汉的防御态势变得更加被动,被动防守成为常态,尚未有新的力量能够快速扭转局势。 然而现实的发展并未因此停滞。曹魏在战术思路上逐步调整,开始对蜀汉的薄弱环节实行更为精准的打击,采取“从软处下手、逐步蚕食”的策略,避免与蜀汉在整个战线展开全面对抗。这样的一种变化,使得蜀汉的国力渐渐被拖垮:一方面是粮草体系难以维系,另一方面是前线不断承受消耗,内部的稳定性也受到考验。终究,蜀汉在长期的对峙与压力之下,逐渐失去了抵抗的主动权,国力日渐疲惫,外部压力也随之加剧。曹魏的这种战术调整与持续消耗,成为压垮蜀汉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