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蒙古国首都,居然没有任何“中国”元素,反而都是“日韩”文化?
迪丽瓦拉
2025-10-02 22:31:42
0

刚在乌兰巴托街头转了半小时,我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路边停的十辆车有八辆是日韩二手车,美发店海报上全是权志龙同款发型。

问路边卖奶茶的大姐哪里有中餐馆,她指了指街角,说那店招牌是拼音,“汉字不让挂”。

明明中蒙边境线那么长,怎么这首都里,中国元素还没日韩多?这事儿真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能说清的。

很多蒙古老人提起上世纪,都能说出几句俄语——苏联管了蒙古七十多年,把这里的文化改了不少。

先是把传统的回鹘蒙古文换成了西里尔字母,课本、报纸全用新文字,老一辈慢慢忘了老写法。

还不让公开提成吉思汗,说是“不利于和苏联亲近”,连藏传佛教的寺庙也关了一大批。

最关键的是,当时总宣传“中国会把蒙古收回去”,这种说法听多了,不少人心里就扎了根警惕。

1991年苏联解体,蒙古一下没了主心骨。看着身边的中俄,又不敢靠太近,就想找“外人”撑场面。

“第三邻国”的说法就是那时候提出来的,日本和韩国第一时间凑了上来。韩国直接掏钱,在乌兰巴托援建了条“首尔街”。

街上全是韩式烤肉店、化妆品店,连路灯都照着首尔明洞的样式建,俨然一个小韩国缩影。

日本也没闲着,把国内淘汰的二手车大批运过来。这些车虽然是二手,甚至有些是事故车翻新,但价格便宜,年轻人买得起。

没过几年,乌兰巴托街头跑的就基本是丰田、本田了,公交车更是被现代、起亚包了圆。

蒙古的人口结构很特别,三分之二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乌兰巴托的年轻人占比更高。

这些年轻人不爱看本土节目,电视里播的全是韩剧、日剧,手机里存的是K-pop歌曲。

韩国看准这点,每年资助上千名蒙古学生去韩国留学。这些学生回来后,开韩式咖啡店、做韩式美甲,把韩国的生活方式直接搬了过来。

我去一家美发店剪头发,理发师说他在首尔学过两年,给我看的发型册全是韩国明星同款,连剪发工具都是从中国进的,但包装上贴了韩文标签。

超市里更明显,零食区一半是韩国的火鸡面、日本的薯片,中国货只有角落里的酱油和醋,还都是散装的。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和蒙古贸易少,其实不是——中国连续19年都是蒙古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咱们和蒙古做的生意,大多是煤炭、铜精矿这些原材料,要么就是修路、建矿场的基建项目。

这些东西要么在蒙古的偏远矿区,要么就是大型机械,普通蒙古人平时根本接触不到。

反观日韩,卖的都是汽车、美妆、零食这些老百姓天天用的东西,文化就跟着这些商品传了过来。

乌兰巴托的华人总共就几千人,还大多是做外贸的,平时不怎么在市区抛头露面。

更关键的是,当地有不成文的规定,商铺不能用中文招牌,中餐馆只能用拼音或者英文命名。

我去过一家叫“HuNanRestaurant”的中餐馆,老板是东北人,他说之前挂过“湖南菜馆”的中文招牌,没两天就被人砸了。

警察来的时候也只是劝他“入乡随俗”,根本没追究砸招牌的人。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想露脸都难。

蒙古政府其实也意识到本土文化快丢光了,近几年总在搞“复兴”。

去年普京访问蒙古的时候,机场到总统府的路上全铺了红毯,两边站着穿古代盔甲的骑兵,跟成吉思汗时代的军队似的。

蒙古的女外长更有意思,不管是开会还是接受采访,总穿传统的蒙古长袍,还在国际场合推广蒙古刺绣。

但这些大多是“面子工程”,民间根本没跟上。年轻人结婚还是穿西式婚纱,拍的婚纱照全是韩式风格。

最头疼的是文字问题,政府计划2030年前恢复传统回鹘蒙古文,可现在的年轻人连西里尔蒙古文都写不利索。

我问过一个20岁的蒙古大学生,能不能认传统蒙古文,他摇着头说:“爷爷会写,但教我的时候我觉得没用,没学。”

现在蒙古小学虽然开了传统蒙古文课,但合格的老师少了八千多个,课本也不够,复兴计划基本停在纸面上。

不过最近两年,情况好像有了点变化。我在乌兰巴托的汽车市场看到,中国的比亚迪、长城新能源汽车多了起来。

卖车的老板说,这些车比日本二手车省油,还能跑长途,不少牧民开始买了。要是能慢慢铺开,说不定能替代一部分日韩车。

短视频也起了作用,很多蒙古年轻人刷TikTok,上面的中国美食、汉服视频很火。

我认识一个蒙古女孩,就是看了短视频学做中国火锅,还在自家开的餐馆里加了火锅套餐,生意挺不错。

其实韩国、日本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比如搞个中蒙文化交流年,资助蒙古学生来中国留学,或者在援建项目里加些中国文化元素。

蒙古的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只要找对他们感兴趣的点,比如电竞、短视频、新能源这些,中国文化自然能慢慢渗透进去。

乌兰巴托的文化现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苏联时期的历史遗留,有蒙古自身的外交选择,也有市场需求的推动。

不能简单说蒙古“排斥中国文化”,更多是长期形成的隔阂和信息差在起作用。

中国作为邻居,没必要急着让中国元素铺满乌兰巴托街头,先从经贸合作入手,把“中国造”的好东西摆到蒙古人面前。

再通过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文化,比硬推更有用。

而对蒙古来说,光靠日韩文化撑场面也不是长久之计。要是丢了成吉思汗的文化根脉,丢了传统的游牧文化,就算满街都是日韩招牌,也找不到自己的特色。

现在蒙古已经在尝试复兴本土文化了,虽然难,但只要坚持下去,总能找到平衡。

说不定再过十年,走在乌兰巴托街头,既能看到韩式咖啡店,也能看到挂着中文招牌的茶馆,还能看到穿传统蒙古袍的年轻人——那才是真正的文化融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九三阅兵 | 用美术作品致敬最... 202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将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球纪念大会,...
原创 “... 请提供要改写的原文内容(全文或按段粘贴)。只有在有原文之后,我才能在保持每段原意的前提下,改写并增添...
原创 清... 早在清朝时期,中国便已经引进了电话机。不过在那个年代,这种新鲜事物还被视为“洋玩意儿”,仅供达官显贵...
李渊有个女儿,知名度不高,但唐...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炀帝失政,百姓怨声载道,四方群雄并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渊于晋阳起兵,挥军入关...
原创 咸... 清朝后宫权力格局中的慈禧与慈安:合作而非争斗的深层原因 在当今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清朝背景的作品无...
原创 明... 【蒙古帝国的分裂与明清时期的新疆变迁】 文/玉之溪 1368年明朝建立后,元朝政权虽退出中原...
晋中文研动态 • 榆次 榆次地名溯源:从战国典籍到华夏融合的千年密码 引言:地名里的文明基因 在山西中部的晋中盆地,一座名为...
原创 朱... 朱元璋的惊险逆袭:鄱阳湖之战背后的生死博弈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朱元璋以弱胜强击败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原创 为... “得民心者,可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可为大夫。”这句古训出自《三国演义》里司马懿...
原创 此... 东汉末年的乱世像一张翻开的残卷,被连绵不断的战火和官场腐败撕扯得支离破碎。黄巾之乱尚未平定,天下又群...
原创 明... 明朝大移民:一段被遗忘的民族迁徙史诗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卷中,人口的大规模迁徙往往伴随着重大的社会...
原创 古... 一、冷宫中的生活景象 1.1 被打入冷宫的原因 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和后宫的暗流之中,有些原本受...
原创 此...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英雄时代,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虽然仅持续了百余年,却孕育了无数令...
原创 原...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族势力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一条条暗流,在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
原创 三... 陈到:蜀汉的无名英雄与白毦军统帅 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阵营中一位低调却功勋卓...
原创 一... 《一诺千金的季布:从项羽猛将到汉朝重臣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可谓家...
原创 2...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战神霍去病的传奇人生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气壮山河的豪言...
原创 三... 诸葛亮的历史定位与军事才能再探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绝非仅是一位普通谋士,而是一位集政治家、军事统...
原创 张... 三国风云:刘备的生死逃亡与长坂坡之战 在三国纷争的早期岁月里,刘备的运势可谓坎坷多舛。这位汉室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