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近年来非常罕见的历史剧,凭借着波澜起伏的剧情,以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博得了很多历史迷的喜爱,笔者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笔者就想通过自己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者对这部剧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给大家分享《大明王朝1566》:严世藩让高翰文做杭州知府的意图,被此人一语道破,其实就是一次权力的博弈。
这部剧主要就是围绕嘉靖皇帝定下的改稻为桑的国策来推进的,改稻为桑在浙江推行以后,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为了推进改稻为桑的国策,严世藩不惜人为酿造了一场悲剧,炸开了河堤,造成几十万老百姓的田地被淹。作为这件事的施行者,时任杭州知府马宁远和淳安、建德知县就成为了替罪羊,一同被斩身亡。
这么一来杭州知府以及淳安、建德两县知县的位置就空了出来,朝廷不得不进行新的安排。可是究竟找谁赴任,看似普通的人事安排,实际上却牵扯了各方的利益。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面,笔者就给大家分析过,改稻为桑的国策背后,其实是四个阵营在暗中操纵。分别是以嘉靖皇帝、吕芳为首的内廷、以裕王为首的清流、以严嵩、严世藩为首的严党,和以胡宗宪为首的浙江地方主政官员。要把杭州知府这个直接影响到改稻为桑成败的职位给安排好,自然要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严世藩身为小阁老,自己的父亲又是内阁首辅,在皇帝面前非常具有发言权,所以他就极力推荐翰林院的高翰文出任杭州知府。而这一任命却没有受到其他阵营的组织,难道真的是因为高翰文非常优秀吗?自然没有这么简单,背后的缘由,笔者给大家细细道来。
第一,任命高翰文,符合嘉靖皇帝的利益
嘉靖皇帝急于填补国库落下的亏空,所以才同意改稻为桑的推行。而且一直以来他都是利用严嵩父子为他捞钱填补亏空,所以他相信严世藩此举是为了更好地推行国策。再者说,一直以来他任命了很多二人推荐的官员,所以无论是出于现实需要,还是历史原因,嘉靖帝都不会对这项任命产生任何意见。
而且嘉靖帝其实也留了后手,他亲自安排吕芳,让他转告裕王,以后只要是裕王推荐派往浙江的官员,一律照准。并且安排裕王的心腹谭伦继续到浙江任职,这就说明嘉靖皇帝在浙江已经留有自己的后手,他根本不担心严氏父子通过一个高翰文,翻起什么样的浪花。因为在他看来,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
(点入小程序,可以直接搜索《大明王朝1566》原著,电视剧和原著一起看,才更有收获哦!)
第二,任命高翰文,也是向清流的妥协
高翰文刚到浙江就打乱了郑泌昌与何茂才两人的计划,以致于郑泌昌气急之下,说了一番真话。他告诉何茂才,严世藩之所以派高翰文到浙江来,就是为了堵住裕王等清流的嘴,既要让他们办好事,又要找个人在边上看着。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高翰文这个人仕途出身,又在理学方面颇有研究,一副心怀天下的样子。严世藩当然知道高翰文的性格特点,所以他才派他前往浙江。一来,可以利用他的这个特点,让裕王等人无话可说,一个原则性强的人,裕王等人又有什么理由阻拦呢?二来,有高翰文在,也能防止郑泌昌和何茂才为了完成任务,做出什么过火的行为,最后把脏水引到严氏父子身上。
同时严世藩也只是控制了杭州知府这一个职位,剩下的淳安与建德知县的职位,他交给了裕王进行任命。海瑞和王用汲这次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这就相当于严世藩向清流进行了一次妥协,因此裕王等人才没有反对这个安排。
第三,任命高翰文,对胡宗宪影响不大
至于胡宗宪,他虽然是地方大员,但是却不具备与严世藩抗衡的能力,而且卸任浙江巡抚以后,相当于他已经不用再负责改稻为桑的事情。所以对于杭州知府的任命,他既左右不了,又跟自己没什么太大的关系。因此他也没有什么意见。
所以说,严世藩任命高翰文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游离于各方阵营之间,既要达成自己的目的,又要维持相互之间的平衡。这么一来,高翰文就成为了众人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
本期的分析就结束啦,喜欢这部剧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哦,笔者将会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