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临死前的求生之语可谓字字诛心:\"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这段充满诱惑力的自荐发生在建安三年(198年)那个血雨腥风的冬日。当时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徐州,虽然吕布骁勇善战,却因\"无谋而多猜忌\"的性格缺陷导致众叛亲离。曹操围城三月,吕布麾下大将侯成、宋宪、魏续便倒戈相向,不仅绑缚谋士陈宫与猛将高顺,更率领部众集体投降。当吕布被围于白门楼时,已是孤家寡人,最终被生擒活捉,五花大绑地押解到曹操面前。
眼见曹操杀意已决,吕布急忙施展其三寸不烂之舌,极力推销自己的军事才能。虽然此人品性卑劣,但骑射功夫确实冠绝当世。就连以严谨著称的史学家陈寿,也在《三国志》中罕见地以\"飞将\"相称,这是整部史书中绝无仅有的赞誉。就在曹操沉吟之际,一旁的刘备突然厉声喝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这一声断喝犹如晴天霹雳,彻底断绝了吕布的生路。《三国志·吕布传》详细记载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操)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陈宫、张邈因背叛曹操自然难逃一死,陈留张氏更是惨遭灭族之祸。但令人费解的是曹操对高顺与张辽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二人同为当世名将,为何曹操对高顺痛下杀手,却对张辽网开一面?
首先来看曹操的军事需求。吕布虽品行不端,却深谙保命之道。在袁绍麾下时,他敏锐察觉杀机,便命人鼓筝奏乐迷惑对手,最终金蝉脱壳;投奔旧友张杨时,面对李傕的悬赏通缉,他巧施苦肉计:\"布,卿州里也。卿杀布,於卿弱。不如卖布,可极得汜、傕爵宠。\"这番说辞让张杨不得不暗中保护。吕布那句\"明公将步,令布将骑\"的求饶,确实戳中了曹操的军事痛点。曹操素来重视骑兵建设,这源于其独特的军事思想。他在注解《孙子兵法》时提出\"用奇守正\"的战术理念,认为骑兵的高机动性最适合实施奇袭战术。东汉末年,并、凉、幽三州因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培养出董卓、公孙瓒、吕布等一批杰出的骑兵统帅。这些人才正是曹操梦寐以求的,但吕布反复无常的性格又难以信任,于是曹操选择了退而求其次——留下张辽。
张辽的归顺对曹操而言可谓如获至宝。要知道,连两次背叛的张绣都能被曹操接纳,不仅因当时袁绍的军事压力,更因张绣麾下西凉骑兵的强悍战力。张辽的表现更胜一筹,在征讨乌桓时,他敏锐抓住敌军阵型混乱的战机,率先锋部队大破敌军,斩首蹋顿单于,招降二十余万众。据《三国志》记载,曹纯率领的虎豹骑正是配合张辽完成这次经典突袭。这种捕捉战机的能力,正是曹操最为看重的骑兵统帅素质。
相比之下,高顺的悲剧命运早有征兆。虽然他治军严明、清廉自守,与曹操的治军理念高度契合,但其统帅的\"陷阵营\"却是重装步兵。更致命的是他对吕布的愚忠:即便被吕布屡次剥夺兵权,战事紧急时又被当作\"救火队长\",他依然死心塌地。这种忠诚在曹操眼中恰恰是最危险的。而张辽在吕布军中保持相对独立性,其统领的并州骑兵自成体系,这为他赢得了活命的机会。下邳城破时,张辽审时度势率部归降,而高顺却选择与吕布同生共死,二人不同的选择最终决定了各自的命运。
这段历史不禁让人联想到《水浒传》中张文远(张辽字文远)与阎婆惜的绯闻,或许正是罗贯中对这位\"叛将\"的隐晦讽刺。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张辽后来成为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首,而高顺的\"陷阵营\"却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每所攻击无不破者\"的传奇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