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曹魏王朝的年轻君主曹丕便面临着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的战略抉择。当时,东吴之主孙权派遣使者前往洛阳,以臣属之礼觐见魏帝,这一突如其来的外交姿态在魏国朝堂上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作为新登基的帝王,曹丕面对孙权的示好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思考。他立即召集文武重臣举行廷议,希望从群臣的建言中寻找最佳对策。然而朝堂上的意见分歧之大,恰如当时三分天下的格局般错综复杂。
以部分大臣为首的一派力主接受孙权的归附,并借此良机对蜀汉发动攻势。他们慷慨陈词道:作为中原正统王朝,接纳孙权的臣服不仅能彰显大魏的威仪,更能为陛下的正统地位增添法理依据。这些大臣进一步分析道:既然已接受东吴称臣,我大魏理应助其剿灭蜀汉,如此方能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伟业。 另一派大臣则持更为谨慎的态度。他们指出:孙权此番称臣恐非真心实意,其背后必有图谋。这些大臣建议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策:表面上接受孙权的归顺,暗地里则加紧调兵遣将。待吴蜀两军鏖战正酣、两败俱伤之际,再以雷霆之势给予东吴致命一击,彻底消除这个心腹大患。 在众说纷纭之中,谋士刘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分析道:蜀地山川险峻,易守难攻。即便刘备倾巢而出东征孙权,我军也难以趁虚攻取益州。刘晔更进一步指出孙权称臣的隐患:若我军攻蜀,孙权必会坐山观虎斗;若我军攻吴,刘备为报夷陵之仇定会出兵相助。届时我大魏便可与蜀汉联手瓜分东吴,令孙权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虽然刘晔的计策极具可行性,却与曹丕的政治理念相左。这位年轻的帝王更看重展现大国风范,希望通过接纳孙权来树立明君形象。他坚信:作为汉室继承者,应当借助孙权的力量来巩固统治,同时向天下昭示大魏的正统地位。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夷陵之战后,孙权的态度果然如刘晔所料逐渐转变。曹丕的宽容与善意非但未能换来东吴的忠诚,反而让孙权看透了魏国的优柔寡断。东吴开始肆无忌惮地扩张势力,对曹丕的示好置若罔闻。 这一系列变故充分印证了刘晔的先见之明。可惜历史无法重来,曹丕最终采纳了王朗坐观成败的建议,既未趁势灭吴,也未及时伐蜀。这一战略迟疑让孙刘两家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为日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纵观全局可见,曹丕的战略重心始终放在东吴而非蜀汉。他在夷陵之战期间的所有军事部署——无论是将领的调遣还是水军的筹建,都明确指向东吴方向。虽然这一决策的得失尚可商榷,但确实有效遏制了东吴向西扩张的势头,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