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余载光阴荏苒,历史的硝烟虽已远去,但深烙在民族记忆中的伤痕从未磨灭。每年的 9 月 18 日上午,沈阳 "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总是庄严肃穆,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如期举行。这不仅是对苦难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郑重宣誓 —— 铭记过去,方能开创未来。
仪式前奏:庄严肃穆的集结
残历碑静静矗立在广场中央,这座形似翻开日历的建筑,右侧永远定格着 "1931 年 9 月 18 日" 这个刻骨铭心的日期,碑体上密布的弹痕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的炮火与屈辱。广场西南侧,"勿忘国耻" 警世钟巍然高悬,青铜钟体在晨光中泛着深沉的光泽。
来自社会各界的千余名代表陆续到场,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战士、身着校服的青年学生、佩戴红领巾的少年儿童,也有军人、干部、工人和普通市民。人们列队整齐,神情肃穆,自发整理着衣襟,调整着胸前的白花,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需言说的庄重。一位母亲轻轻握住孩子的手,低声讲述着广场上每一处建筑的意义,孩子仰着稚嫩的脸庞,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撞钟时刻:十四响的历史重音
上午 9 时许,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14 名撞钟手缓步走向警世钟。他们中有老战士代表、教师、医生,也有朝气蓬勃的少年学生。14 双手共同握住钟绳,在司仪的指令下,用力推动钟锤。
"咚 ——" 第一声钟声响彻广场,低沉而厚重,仿佛来自历史深处的回响。十四声钟声,一声比一声坚定,一声比一声有力,每一声都代表着中华民族十四年浴血抗战的艰辛历程。当最后一声钟声渐渐消逝,广场上寂静无声,只有微风拂过残历碑的轻响。
"千万英烈共赴国难,何其悲壮、何其伟大。" 一位少年撞钟手事后坦言,当手掌触碰到冰凉的钟绳,他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重量。这个平日里活泼好动的少年,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了 "责任" 二字的分量。
警报长鸣:城市的集体铭记
9 时 18 分,尖锐的防空警报声划破长空。这一刻,不仅是沈阳,辽宁省内各个城市同时拉响防空警报。街道上,行人们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摘下帽子,低头肃立;行驶的机动车纷纷停驶,鸣笛致哀;远处的轮船、火车也拉响汽笛,与防空警报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悲壮的交响。
在沈阳的一个十字路口,执勤交警指挥车辆停驶后,脱下警帽,与外卖员、环卫工、游客一同默立。一位白发老人在家人搀扶下,颤巍巍地站直身体,嘴唇微动,似乎在默念着什么。三分钟的警报,不长,却足以让一座城市停下脚步,让千万人共同回望那段屈辱而又抗争的历史。
学生朗诵:英烈精神的传承
警报声过后,来自沈阳各所学校的青年学生代表缓步走到台前。他们身着白色衬衫,胸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手中紧握着泛黄的诗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以青春的力量和智慧,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代表的声音坚定有力,回荡在广场上空。
随后,集体朗诵开始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东北抗联英烈的诗词被一一吟诵。当念到 "我是中国人,不能向日本侵略者投降!" 这句杨靖宇将军的名言时,许多学生眼中泛起了泪光。他们或许无法完全体会当年的苦难,但字里行间的赤诚与决绝,让年轻的心与九十多年前的历史产生了共鸣。
老者心声:亲历者的家国情怀
在仪式现场,几位老战士代表坐在轮椅上,胸前挂满了军功章。90 多岁的抗战老兵王老先生虽然听力已不太好,但当警报响起时,他还是努力地挺直了腰板,右手缓缓举过头顶,行了一个不太标准却无比郑重的军礼。
"那时候,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却抱着一个信念 —— 把鬼子赶出中国去。" 仪式结束后,王老先生抚摸着一枚褪色的奖章,声音有些颤抖,"现在国家强大了,你们年轻人要珍惜啊。" 老人的眼神望向远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白山黑水间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场景。这些亲历者的存在,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成为了可触摸的记忆。
参观展馆:历史真相的探寻
仪式结束后,各界代表有序参观 "九・一八" 历史博物馆。在《正义审判 —— 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史实特展》展区,泛黄的卷宗、珍贵的照片、实物展品前挤满了参观者。一位父亲正指着一组东北抗联战士的照片,耐心地给儿子讲解:"你看,他们当时只有这么简陋的武器,却坚持了十四年。"
在一面刻满烈士名字的纪念墙前,人们驻足良久。墙上既有杨靖宇、赵一曼等著名英烈,也有许多连照片都没有留下的无名英雄。一位年轻人用手机拍下这些名字,轻声说:"回去要好好查查他们的事迹。" 展馆内的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苦难而又光辉的岁月,让人们在历史的细节中感悟和平的珍贵。
仪式余韵:未来征程的号角
当最后一批参观者离开博物馆时,夕阳的余晖洒在残历碑上,为这座记录着民族伤痛的建筑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九十多年前,这里是苦难的开端;九十多年后,这里成为了激励前行的精神地标。
"九一八" 撞钟鸣警仪式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纪念活动,它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态度,对未来的承诺。十四声钟响,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召唤。正如一位青年在参观留言簿上所写:"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和平永驻,让悲剧不再重演。"
回望来时路,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展望前行路,新时代的中国正以昂扬姿态迈向复兴。钟声虽已远去,但它所承载的记忆与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