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长河中,隋炀帝杨广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帝王。他的一生,既有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等影响深远的功绩,也因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导致王朝覆灭,留下千古骂名。对他的评价,不能简单用“暴君”二字概括,而需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从功过两方面客观剖析。
杨广自幼聪慧,容貌俊美,且极具才华。《隋书》记载他“好学,善属文”,早年便展现出过人的政治与军事能力。开皇八年(588年),20岁的杨广被任命为行军元帅,统领50万大军南下伐陈。他治军严明,攻克陈朝都城建康后,严禁士兵烧杀抢掠,还封存府库、秋毫无犯,赢得江南百姓的暂时认可。战后,他又妥善处理陈朝旧部,稳定江南局势,为隋朝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这一时期的杨广,展现出雄才大略与治国远见,也为他后来争夺太子之位奠定了基础。
登基为帝后,隋炀帝的施政举措更是极具开创性,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便是开凿大运河。从大业元年(605年)起,他下令征调数百万民夫,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先后开凿通济渠、邗沟、永济渠与江南河,最终形成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这条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没有现代化交通的古代,大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南北物资运输的时间与成本,南方的粮食、丝绸等物资得以源源不断运往北方,不仅支撑了洛阳、长安的物资需求,更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即便是千年后的今天,京杭大运河的部分河段仍在发挥作用,可见这一工程的深远价值。
除了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对科举制度的完善也功不可没。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实行九品中正制,权力被世家大族垄断,普通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隋炀帝即位后,在隋文帝分科考试的基础上,增设进士科,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这一举措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向上流动的通道,也为朝廷选拔了更多有才华的人才,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直到清末科举制被废除,这一选拔制度在中国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隋炀帝还曾西巡张掖,开拓西域。大业五年(609年),他亲率大军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穿越祁连山,抵达张掖。此次西巡,不仅加强了隋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确立了隋朝对西域的管辖,还开通了丝绸之路的新通道,促进了中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他在张掖举行盛大的贸易集市,吸引西域数十国前来朝贡,彰显了隋朝的强盛国力。
然而,隋炀帝的功绩背后,是对民力的过度透支,这也成为他一生最大的诟病。开凿大运河、修建洛阳城、西巡西域、三征高句丽,每一项举措都需要耗费巨额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据史料记载,开凿通济渠时,仅河南一带就征调了百余万民夫;三征高句丽更是动用数百万兵力,导致大量士兵战死沙场,农田荒芜。为了支撑这些浩大的工程与战争,朝廷不断加重赋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