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4月初春时节,英国著名旅行摄影师约翰·汤姆逊乘船抵达浙江宁波这座繁华的港口城市。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摄影器材,深入当地驻军的营地,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支特殊部队的真实面貌。这些珍贵的银版照片如今成为研究晚清军事史的重要史料。 汤姆逊在随行笔记中详细记载道:在驻守宁波的这支部队里,普通士兵的待遇相对优厚。他们每月能按时领取六元军饷,约合每天一先令。除了固定薪俸外,部队还配发冬夏两季军服:夏季制服采用白底蓝边的设计,清爽利落;冬季则着深蓝色军装,配以绿色镶边。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位士兵都配备了一条深绿色的包头巾,这成为他们最显著的特征。
这支在宁波近代史上颇具特色的部队,正式番号为宁郡卫安勇(后改称宁防勇)。因其独特的绿色头巾装束,民间更习惯称他们为绿头勇。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部队并不属于清朝正规军序列,而是由宁绍台道台直接管辖。更特殊的是,其军官均为外国人:英国籍的库克上校(Col. James E. Cooke)担任统带,澳大利亚籍的华生少校(Major J.C. Watson)任副职。 卫安勇的诞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1861年12月9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侍贤麾下大将黄呈忠与范汝增率领三万大军攻占宁波。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不久,清廷与英法联军刚刚达成和议,开始联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862年5月,清军联合英法军队成功收复宁波。战后,浙江巡抚左宗棠与宁绍台道台史致谔奉行朝廷中外会防借师助剿的政策,与英法驻宁波领事协商,仿照上海常胜军模式,组建了三支特殊部队:中英联合的常安军、定胜军(合称绿头勇),由库克上校统领;中法联合的常捷军(因头巾花色被称为花头勇),由法国军官勒伯勒东指挥。这些部队的建立,表面上是协助清军,实则是英法列强为维护在宁波的殖民利益而直接干预中国内战的产物。 这些特殊部队均从宁波本地招募兵员,由地方士绅提供军费,采用西式训练方法,配备先进的洋枪洋炮。在外籍军官指挥下,他们作为雇佣军配合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展现出不容小觑的战斗力。成军后,绿头勇与花头勇转战浙江、江苏多地,直至1864年太平天国覆灭。战后,常捷军于同年10月解散,而常安军和定胜军经过整编,汰弱留强,重组为宁郡卫安勇,由雇佣军转型为地方常备部队,仍由库克和华生分别担任正副统领。 改编后的卫安勇成为宁波城防的重要力量。据1873年《申报》生动报道:宁城报德观卫安局的绿头勇们每日在和义门内城墙下的大坟滩操练,场面颇为壮观。士兵们或攀爬城墙,或穿越坟地,或匍匐前进,或快速奔袭,动作迅捷利落。指挥官号令森严,军阵整齐划一。这些训练场景成为当时宁波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由于官方档案缺失,关于卫安勇的详细情况已难考证,我们只能通过零星的报刊记载和老照片管窥一斑。这支由雇佣军转型而来的地方部队,规模始终不稳定,鼎盛时期不超过千人,低谷时仅百余人。其人数增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任务需求和军饷供给。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道台薛福成为加强防务,特招300名新兵驻守北门瑞喜庵。战事缓和后,因饷无所出,这些新兵又被全部裁撤,引发上级不满:卫安勇旧部仅百余名,不敷调遣,新招之勇岂可轻率裁撤? 与太平天国时期相比,卫安勇的职责范围明显扩大,主要包括:城防与海岸线守卫、地方治安维护、火灾扑救、官员护卫等。这种军警合一的特性,使其成为晚清地方防卫体系的特殊存在。在维持社会治安方面,卫安勇表现活跃。1880年《申报》记载了多起其参与的治安行动:在南乡查禁非法戏曲演出,在黄岩打击街头帮派,在真武宫前取缔聚众赌博,冬季加强城门巡查等。 然而资料显示,自平定太平军后,卫安勇再未参与实质性战斗。即便在1885年中法镇海战役期间,也仅派50人驻守甬江北岸监视法国传教士,未上前线。种种迹象表明,由于长期脱离实战、兵员更替频繁及训练松懈,其战斗力已大不如前。时人评价:虽绿营已不堪用,然其队列整齐、枪炮操作之熟练,犹胜卫安绿头勇一筹。两者相较,卫安勇表现更差。 1893年的一次检阅中,道台吴引孙目睹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一名炮手操作失误,误伤战友,导致受害者左手焦黑、右手残缺,紧急送医。这场闹剧般的意外,暴露出卫安勇训练水平的严重下滑。同治年间尚获赞誉的号令严明、阵型整齐,到光绪年间已不复存在。1891年的一次训练中,先后发生炮兵违规操作引发爆炸、步兵装弹过量导致炸膛的严重事故,训练场顿时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即便在执行日常治安任务时,卫安勇也屡出洋相。1878年庙会执勤时,因粗暴对待观众引发公愤,士兵们竟当众脱去军装混入人群逃窜,颜面尽失。更严重的是,这支军队的纪律日益败坏,从保境安民的武装力量,逐渐蜕变为祸害百姓的毒瘤。《申报》连年报道其恶行:1878年士兵诱拐人妻,1879年收钱替人斗殴,1888年聚赌致人自尽,1908年茶楼勒索演变为暴力事件...种种劣迹,罄竹难书。 卫安勇的蜕变是晚清社会腐败的缩影。1906年道台高英贪污案发,1908年《申报》直指卫安勇皆以本处无业流氓招充入队,加上管带戴锦堂治军不严,其堕落已成必然。这支曾锐不可当的部队,最终与清王朝一同走向末路。据1911年8月《申报》关于军饷问题的最后记载推测,卫安勇很可能延续至辛亥革命时期,最终在革命浪潮中土崩瓦解,结束了它近半个世纪的兴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