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波澜壮阔,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群雄并起的混战时期,各路诸侯你方唱罢我登场,涌现出无数令人叹服的军事奇才和智谋之士;第二阶段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势力展开精彩绝伦的外交博弈与军事较量;第三阶段则聚焦于诸葛亮与司马懿这对宿敌,以及他们的继承者邓艾、姜维等人延续的激烈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国中后期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作为生死对手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军事战略上却展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特别是在屯田政策方面,两位军事家不谋而合地选择了在边境地区大规模实施屯田。这种战略上的默契,反映了两位杰出统帅对战争后勤保障的深刻理解。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了一个典型案例:曹操早年在许昌周边推行屯田,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年可收获百万斛粮食。尝到甜头的曹操随即下令在江淮流域的富庶地区广泛设立屯田区,其中庐江郡更是重点开发区域。然而好景不长,东吴名将吕蒙率军突袭庐江,不仅占领了该地区,还将辛苦耕作的粮食尽数掠走。这个教训充分说明,在边境地区实施屯田确实存在巨大风险,随时可能面临敌军的袭扰和破坏。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两位军事奇才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他们在主政期间,都不约而同地在边境要地大力推行屯田政策。让我们具体看看他们的实施情况:
曹魏作为最早推行屯田的政权,其规模也最为庞大。在边境地区的屯田主要由邓艾负责,其中最重要的有两处:首先是淮南屯田区。《晋书·食货志》详细记载:邓艾率军北临淮水,自钟离向南延伸,横跨石以西,绵延四百余里,每隔五里设一军营,每营驻守六十名士兵,实行亦兵亦农的策略。这片位于江淮平原北部的屯田区与东吴仅一水之隔,后来东吴多次北伐都选择从此处进军。驻守此地的魏军既要承担防御重任,又要在战事间隙开垦良田。
其次是陇右屯田区。邓艾曾长期驻守曹魏西部防线,在陇右地区大力推行军屯制度。他身先士卒参与耕作,深得将士爱戴。耐人寻味的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标正是陇右地区,这充分说明边境屯田区确实面临着被袭扰的风险。
蜀汉的屯田计划比曹魏晚了十余年,真正大规模实施是在诸葛亮驻守汉中时期。这个选择颇为出人意料,因为汉中是蜀魏交战的前线要地。更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设置的某些屯田区甚至越过汉中,延伸到了魏国境内。这种看似冒险的举措,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如果仅有一位军事家采取这种策略,或许可以解释为偶然。但两位顶尖战略家不约而同地选择边境屯田,说明其中必有深意。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这一战略决策:
第一,边境地区往往土地肥沃。上述屯田区域在东汉时期就是著名的粮仓。经过长期战乱,这些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大量良田荒废。数十年的休耕使土地肥力得到充分恢复,在此耕种可以获得远超后方的收成。
第二,边境屯田是纯粹的军屯。参与耕作的士兵都是久经沙场的边防精锐。与曹操在庐江实施的民屯不同,这些训练有素的军队完全有能力抵御敌军袭扰。他们平时耕作,战时作战,形成强大的防御体系。
第三,也是最具战略价值的一点,边境屯田能极大缓解后勤压力。三国时期的粮草运输堪称军事行动的最大瓶颈。《三国志·邓艾传》记载:每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运输的兵力就超过半数,耗费资财数以亿计。以诸葛亮北伐为例,号称万人的部队中,实际有五千人专门负责粮草运输,无法投入战斗。后来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正是为了改善这一困境。
边境屯田的妙处在于,它不仅能解放大量运输兵力,更能将边境地区打造成自给自足的军事要塞。一个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边防基地,既能有效防御敌军入侵,又不会过度消耗国内资源,可谓是一举两得的战略创举。这种深谋远虑的布局,充分展现了诸葛亮与司马懿作为顶级战略家的过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