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晚清动荡时期,英国资深外交官朱尔典就表现出对袁世凯的鼎力支持。这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家曾公开评价道:纵观整个大清帝国,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当属袁世凯一手打造的北洋新军;而在满朝文武中,最具治国才能的大臣也非袁世凯莫属。特别是在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朱尔典更是不遗余力地为袁世凯重返政坛而四处奔走游说。那么,这位英国外交官为何如此青睐袁世凯呢?这要从两人早年在朝鲜半岛的深厚渊源说起。
1. 袁世凯在朝鲜的权术经营
1882年,年仅23岁的袁世凯奉命前往朝鲜平定壬午兵变,从此开启了他与朝鲜半岛的不解之缘。当时,朱尔典正担任英国驻朝鲜公使馆的秘书官(后升任代理公使)。作为大清藩属国的朝鲜,其重大外交决策均需请示北京朝廷。这种特殊关系使得清廷有权在朝鲜设立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一职,袁世凯正是凭借这个职位成为清廷在朝鲜的实际代理人,其权力之大几乎相当于朝鲜的太上皇。
在朝鲜期间,袁世凯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他不仅要应对朝鲜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还要周旋于对朝鲜虎视眈眈的日本和沙俄之间。为了巩固权力,袁世凯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一方面在朝鲜官僚体系中培植亲信,另一方面又广泛结交三教九流,甚至与当地的黑帮势力都有往来。英国外交官朱尔典正是在这个时期与袁世凯建立了密切的私人关系。据史料记载,袁世凯经常邀请朱尔典到官邸品茶论政,两人就朝鲜局势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入交流。
1894年,袁世凯的情报网络成功截获日本企图暗杀他的计划。危急关头,正是朱尔典伸出援手,安排英国商船将袁世凯安全送回天津。这段生死之交的经历,为两人日后更深入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2. 从朝鲜到权力巅峰
1906年,时局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此时距离袁世凯离开朝鲜已过去12年,李鸿章等老一辈重臣相继离世,清廷不得不重新启用袁世凯。巧合的是,朱尔典也在这一年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公使。两位老友在北京重逢,开始了更密切的政治合作。
1908年,随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驾崩,年仅3岁的溥仪继位,其生父载沣成为实际掌权者。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深恶痛绝,一度欲将其处死。关于这段历史,民间流传着各种说法,有说是因为袁世凯出卖了光绪帝,也有说是权力斗争所致。但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这些说法多带有演义色彩。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陷入空前危机。朱尔典抓住时机,一方面在各国公使间积极活动,另一方面直接向清廷施压:若不启用袁世凯,列强在华利益将无法保障。在英国等列强的强大压力下,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最终,袁世凯凭借高超的政治手腕,既迫使清帝退位,又从革命党人手中获得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可以说,没有朱尔典的鼎力相助,袁世凯很难如此顺利地登上权力巅峰。
3. 利益考量下的选择
朱尔典支持袁世凯绝非单纯的个人情谊,而是基于对当时中国局势的深刻洞察。腐朽的清政府显然已无力应对革命浪潮,而南方革命党人建立的临时政府又缺乏治国经验。作为在华利益最大的列强,英国最关心的是如何维持中国的稳定局面。
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实际上已处于列强共同控制之下。朱尔典清楚地认识到:只有袁世凯这样既熟悉西方制度,又掌握实权的强权人物,才能确保中国实现平稳过渡,保障列强在华利益不受损害。这种现实主义的政治考量,才是朱尔典力挺袁世凯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