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从开篇到结尾都鲜明地体现了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将蜀汉政权塑造成正统王朝的代表。作者罗贯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忠义无双的关云长,其青龙偃月刀下不知斩杀了多少敌将;勇猛过人的张翼德,当阳桥头一声怒吼吓退百万曹军;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还有常胜将军赵子龙,单骑救主的英姿令人叹服。这些英雄人物各具特色,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然而,在这些光彩照人的正面角色之外,却有一位蜀汉名将在书中屡遭贬抑,他就是魏延。
魏延在蜀汉阵营中地位显赫,战功累累,是仅次于五虎上将的重要将领。在汉中之战后,刘备更是将战略要地汉中交予其镇守,足见对其信任之深。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在初投刘备时,就遭到诸葛亮的强烈排斥,甚至险些命丧黄泉。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魏延归顺刘备的时机,是在著名的长沙之战期间。当时孙刘联军刚刚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采纳谋士马良的建议,趁曹操北撤之际,出兵夺取荆州南部的零陵、武陵、桂阳和长沙四郡。前三郡在张飞、赵云的猛攻下很快陷落,但在攻打长沙时,诸葛亮却格外谨慎。他深知长沙守将黄忠武艺超群,特意嘱咐关羽多带兵马。然而心高气傲的关云长认为五百刀斧手足矣,执意轻装前往。
接下来的故事广为人知:关羽与黄忠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对决。首日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次日再战依旧难分高下;第三日黄忠马失前蹄,关羽念其年迈不忍加害。黄忠义之举感动了黄忠,他也没有用百步穿杨的箭术暗算关羽。这番惺惺相惜却激怒了长沙太守韩玄,他认定黄忠通敌,下令处决。危急关头,魏延挺身而出,不仅救下黄忠,更斩杀韩玄,打开城门迎接关羽入城。可以说,长沙之战的胜利,魏延功不可没。
然而当关羽兴高采烈地带着魏延面见刘备时,诸葛亮却突然下令将魏延推出斩首。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令魏延措手不及,心中既惊且惧。刘备不解询问缘由,诸葛亮正色道:魏延不仁不义,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详细记载了诸葛亮的原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在刘备的再三求情下,诸葛亮才勉强松口:我饶你一命,你要忠诚于我,若有异心,我必取你项上人头。这段对话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深刻成见,若非刘备干预,魏延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那么,魏延当真如此不堪吗?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此举实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政治手段,其目的并非真要置魏延于死地,而是要通过这种高压手段震慑魏延,使其日后能够绝对服从指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诸葛亮的用意:
首先,魏延确实存在道德瑕疵。正如诸葛亮所言,魏延先后两次背主献城:一次是在长沙之战中背叛韩玄,另一次更早时在襄阳就曾主动迎接刘备。在崇尚忠义的三国时代,这种行为自然会招致非议。诸葛亮作为蜀汉丞相,必须防范这种反复无常的潜在风险。
其次,魏延性格刚烈自负。他与关羽相似,都有着桀骜不驯的个性。史载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这种性格若不加约束,很可能在关键时刻违抗军令。诸葛亮深谙御下之道,必须在一开始就树立权威。
最后,魏延确实是难得的人才。他不仅武艺超群,更具备独当一面的统帅才能。刘备任命为汉中太守就是明证。诸葛亮既要发挥其才能,又要防止其生变,这种矛盾心理正是导致其对魏延态度反复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