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中,武则天无疑是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式称帝并改朝换代的女性统治者,后世对她的评价始终褒贬不一。这位传奇女性在唐朝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上承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下启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成为大唐走向巅峰的重要过渡者。
令人玩味的是,这位强势的女皇在生命最后时刻,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秘密将被废黜的太子李显召回洛阳,准备传位于他。当时可供选择的继承人只有李显和其弟李旦,这背后隐藏着武则天怎样的政治考量?为何她曾多次废立这两个儿子,最终却又选择李显?
事实上,武则天在立储问题上曾长期陷入两难境地。她一度在李氏子孙(与唐高宗李治所生之子)和武氏族人之间摇摆不定。然而这一想法遭到朝臣的强烈反对。尽管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但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女性称帝本身已属牝鸡司晨的僭越之举。若再传位于武氏子弟,势必引发朝野动荡,特别是会激起李唐旧臣的激烈反抗,甚至可能导致大规模内乱。
迫于政治压力,武则天不得不将目光转回李氏皇族。在她与李治所生的子嗣中,李旦和李显成为主要人选。经过深思熟虑,她最终选择了李显。当时朝中影响储君人选的势力主要分为三派: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集团、以名相狄仁杰为代表的拥李派大臣,以及武则天宠信的张易之等男宠势力。在狄仁杰等重臣的持续施压下,武氏继位的可能性被彻底排除,武则天只能从李氏子孙中择立储君。
值得注意的是,武则天称帝之初,原皇帝李旦虽被废黜移居东宫,却仍保留着皇嗣的特殊身份。这位看似失势的皇子在朝中仍拥有不容小觑的政治影响力,身边聚集着大批支持者。若立李旦为储,武则天晚年恐难掌控。更关键的是,李旦与武家积怨颇深,一旦登基很可能会对武氏进行清算。权衡利弊之下,长期被贬在外、政治根基薄弱的李显就成了最稳妥的选择。
李显此前已被废黜十五年,在房州过着近乎流放的生活,在洛阳毫无政治根基,更容易掌控。按照立嫡立长的传统礼法,作为嫡子的李显也更具合法性。更重要的是,这位饱经磨难的皇子突然被召回京城立为太子,自然会对武则天感恩戴德。从这一系列精妙的政治算计中,不难看出武则天高超的权谋智慧。
武则天的传奇人生始于一个显赫的家族。其父武士彟是唐朝开国功臣,母亲杨氏更是隋朝皇室后裔。在隋末动荡时期,武家凭借木材生意积累巨额财富。当李渊起兵反隋时,武家慷慨资助军需,由此获得政治资本。生长在这样优渥环境中,少女时代的武则天就因美貌闻名。唐太宗闻其容止美,十四岁便召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
然而在李世民的后宫中,武则天并不得宠,当了十二年才人始终未能晋升。令人咋舌的是,在太宗病重期间,她竟与太子李治暗生情愫。太宗驾崩后,按例出家为尼的武则天,却在感业寺与即位的新君李治重逢。在王氏皇后的默许下,武则天得以重返宫廷,并迅速以怀孕之身重获恩宠。为巩固地位,她不惜掐死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其手段之狠辣令人不寒而栗。
借助李治的宠信,武则天逐步参与朝政,协助皇帝打击权臣。李治去世后,她先以太后身份垂帘听政,继而废黜儿子李旦,于690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在其铁腕统治下,唐朝国力持续增强。她改革科举、劝课农桑、促进中外交流,开创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盛世局面。但任用酷吏、诛杀异己的暴行也为后世诟病,特别是宋明以降的理学家们对其多有批判。
这位传奇女皇执政虽仅十五年,但若算上辅政时期,实际掌权近半个世纪。她留下的政治遗产与道德争议,至今仍引发人们深思。您还了解哪些关于武则天的轶事?欢迎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