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纷纷崛起。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出许多胸怀大志、才能出众的人物,比如雄才大略的曹操、仁德宽厚的刘备、四世三公的袁绍、勇猛善战的孙坚等。经过数十年的征战,天下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具体来说,曹操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强大的曹魏政权;孙权继承兄长孙策的基业,在江东建立了东吴;而刘备则占据益州和汉中,开创了蜀汉王朝。作为开国之君,魏蜀吴三国的核心人物自然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身边都聚集了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这些人才正是他们成就帝业的重要支柱。
那么,在这三个国家众多的能臣良将中,谁才是真正的二号人物呢?这些人不仅要深得君主的信任,还要被委以重任而不受猜忌。
在曹魏阵营中,夏侯惇堪称二号人物。魏国在三国中实力最为雄厚,占据着最广阔的中原地区。这里人口稠密,土地肥沃,科技发达,远非江南和川蜀可比。曹操麾下人才济济,主要由三大势力组成:
首先是荀彧为首的士族集团,他们为曹操起兵提供了关键支持,双方是合作关系,代表人物包括荀彧、荀攸、钟繇、陈群等。其次是夏侯家和曹家组成的宗室集团,这是曹操最信任的力量。在乱世中,血缘关系往往是最可靠的纽带。宗室集团的核心成员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最后是张辽、张郃等五子良将,他们出身平民,凭借战功获得重用。
在这三大势力中,宗室派最受曹操信任,而夏侯惇则是宗室派的领袖。虽然他的官职并非最高,但他在曹魏的地位无人能及。很多人受《三国演义》影响,对夏侯惇的认识有所偏差。论军事才能他或许不算顶尖,但论资历,在曹魏将领中无人能出其右。
夏侯惇的祖先是西汉名将夏侯婴,他与曹操关系极为密切。早在曹操讨伐黄巾军时,夏侯惇就追随左右,成为其副将,比曹仁、夏侯渊等人更早加入。曹操出征时,夏侯惇要么担任副帅,要么坐镇后方。在曹操讨伐陶谦期间,吕布联合陈宫等人叛乱,正是夏侯惇和荀彧力保根据地不失,为日后击败吕布奠定了基础。
虽然夏侯惇单独领兵的机会不如曹仁等人多,但他担任的职务都极为关键。曹操将最重要的位置交给他,甚至把自己的安危托付于他。比如迎接汉献帝后,就任命夏侯惇为河南尹,相当于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即使在博望坡败给刘备,曹操也对他格外宽容。
夏侯惇在外统兵时享有特殊权力,可以不经请示直接进入曹操的卧室,这种特权连曹仁都不具备。曹操称魏王后,夏侯惇升任前将军,这是武将的最高官职。曹丕继位后,又拜他为大将军。从曹操起兵到曹丕继位,夏侯惇始终是军中第二号人物,这个地位无人能及。
在蜀汉阵营中,关羽无疑是二号人物。刘备的创业之路比曹操更为艰难,他缺乏世家大族的支持,人才储备相对薄弱。直到赤壁之战后在荆州站稳脚跟,才获得当地士族的支持。
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主要依靠关羽、张飞等老部下。虽然《三国演义》突出了诸葛亮的地位,但实际上在刘备生前,关羽的地位更高。诸葛亮主要负责政务和后勤工作,而刘备入川时选择庞统而非诸葛亮作为军师,就是因为庞统更擅长军事。
刘备将最重要的荆州交给关羽全权管理,让他都督荆州诸军事。这充分体现了刘备对关羽的信任。虽然与刘备没有血缘关系,但关羽的地位相当于曹操阵营中的夏侯惇。刘备甚至授予关羽假节钺的特权,这是蜀汉将领中的最高权力,连张飞、马超都只有假节之权。
如果关羽没有遇害,刘备称帝后他必定会成为大将军。作为蜀汉的元老和顶尖统帅,刘备对他的信任远超诸葛亮。因此,在刘备时代,关羽是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张飞次之。直到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才成为真正的二号人物。
至于东吴的二号人物则较为复杂。表面上看陆逊地位最高,但由于孙策曾杀害陆家多人,孙权对他始终心存芥蒂。从内心来说,孙权最信任的是屡战屡败的诸葛瑾,他能当上大将军主要靠与孙权的私交和忠诚,因此东吴的二号人物很可能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