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随着国共两党达成抗日合作协议,红军主力部队进行了整编,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只给了三个师的编制名额,许多红军干部不得不降级使用。能在这个特殊时期担任副师长职务的,都是经过战火淬炼的精英,后来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比如115师副师长聂荣臻、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在1955年都被授予了开国元帅军衔。但令人疑惑的是,同样担任副师长的120师萧克,最终仅被授予上将军衔,这背后有什么特殊原因呢?
萧克1907年出生于湖南嘉禾县,是一位资历深厚的革命家。他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第四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和长征等重要历史事件。从这些经历来看,萧克的革命资历甚至超过部分后来的元帅和大将,堪称革命队伍中的老资格。
在军事指挥方面,萧克同样表现出色。他曾在战斗中活捉国民党军旅长侯鹏飞,因此荣获二等红星奖章。长征前夕,他奉命率领红六军团作为先遣部队西征,在敌人的重重围堵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值得一提的是,萧克后来担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而同样担任过方面军副总指挥的王树声,在建国后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萧克出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与师长贺龙一起率部东渡黄河,在晋西北地区创建了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此后,他又先后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等要职,成功指挥部队粉碎了日军的十路围攻,协助聂荣臻元帅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萧克先是参与创办了华北军政大学,后调任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第一参谋长,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和中南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
1955年授衔时,萧克正担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负责全军的军事教育和训练工作。按照他的资历和贡献,即便评不上元帅,获得大将军衔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但最终结果却出人意料,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因素。虽然萧克的革命资历、战功和职务都相当突出,但在一些重大历史关头,特别是处理张国焘分裂主义问题时,他的政治表现不够积极。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萧克本人对军衔高低并不在意,作为开国第一上将,他晚年专注于文学创作,还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展现了一位革命军人能文能武的全面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