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改写)
在《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的五虎上将之说,其实在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根据《三国志》所述,当刘备攻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时,曾对麾下将领进行封赏:关羽受封前将军,马超为左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黄忠则被封为后将军。这个四方将军的任命,成为后世五虎上将说法的历史依据。
(第二段改写)
关于关羽是否轻视黄忠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则历史记载中找到答案。这两件事生动展现了关羽对黄忠的真实态度,也反映出当时蜀汉内部的微妙关系。
(第三段改写)
第一件事记载于《三国志·黄忠传》。当时诸葛亮听闻刘备要封黄忠为后将军,立即表示担忧:黄忠的名声威望远不及关羽、马超,现在让他与这些名将并列,马超、张飞都在身边,亲眼见证过黄忠的战功,或许还能接受。但远在荆州的关羽若得知此事,恐怕会心生不满。这番话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对关羽性格的了解,也暗示关羽确实会对黄忠的封赏感到不快。
(第四段改写)
第二件事出自《三国志·费诗传》。刘备派费诗前往荆州册封关羽时,当关羽听说黄忠封为后将军与自己并列,这位骄傲的将军勃然大怒:大丈夫岂能与老兵同列!甚至拒绝接受封赏。费诗以汉高祖刘邦重用韩信、陈平为例耐心劝说,强调刘备与关羽情同手足,绝非黄忠可比。最终关羽才勉强接受。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关羽对黄忠的轻视态度。
(第五段改写)
那么,为何关羽如此看不上黄忠呢?
(第六段改写)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黄忠的履历。正史中并无关公战长沙的记载。黄忠早年效力于荆州牧刘表,与刘表侄子刘磐驻守长沙攸县。刘表去世后,曹操南下,黄忠被任命为裨将军。赤壁之战后,刘备夺取荆南四郡,黄忠才归顺刘备。可以说,在投奔刘备前,黄忠长期担任基层军官,这也正是关羽称其为老兵的原因。
(第七段改写)
归顺刘备后,黄忠在入川作战中表现突出,史载他常先登陷阵,勇冠三军。特别是在汉中之战中,黄忠于定军山斩杀曹军统帅夏侯渊,立下大功。这一战功确实超越了魏延、赵云等人,成为刘备封其为后将军的重要依据。
(第八段改写)
既然黄忠战功赫赫,关羽为何仍轻视他?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九段改写)
1. 资历尚浅:黄忠208年才归顺刘备,到219年受封时仅效力十余年。而关羽自184年黄巾起义就追随刘备,资历长达35年。在古代,资历深浅往往决定地位高低。
(第十段改写)
2. 战功有限:虽然黄忠有斩杀夏侯渊的大功,但相比关羽等人多年征战的累累战功,仍显单薄。就像现代职场,新人若因一次突出表现就与元老平起平坐,难免引发不满。
(第十一段改写)
3. 威望不足:黄忠虽勇猛,但缺乏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其成名战依赖法正的谋略,汉水之战又靠赵云解围。而关羽能独镇荆州,还训练出水师,自然看不上这样的将领。
(第十二段改写)
那么,关羽心中谁能配得上五虎上将的称号呢?
(第十三段改写)
一、马超:关羽曾专门写信向诸葛亮询问马超才能。诸葛亮巧妙回应说马超可与张飞比肩,但不及关羽。这番回答让关羽十分受用,说明他虽然不完全认可马超,但对其名门出身和战功还是有所认同。
(第十四段改写)
二、赵云:正史中赵云战功较少,主要负责护卫工作。刘备称王时,赵云仅获杂号将军,地位低于关羽,自然难入其法眼。
(第十五段改写)
三、魏延:虽然刘备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但魏延既无显赫战功,又缺乏威望。连黄忠都看不上的关羽,更不会高看魏延。
(第十六段改写)
综合来看,在关羽心中,唯有自黄巾时期就并肩作战的张飞,凭借其资历、战功和能力,才配与自己并列。这也解释了为何关羽对五虎上将其他人选多有微词,唯独对张飞没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