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用更通俗的方式来重新梳理这个历史话题:
关于明清疆域对比的常见误区
网上常有人说明朝疆域只有350万平方公里(仅限两京十三省),而清朝巅峰时期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这种说法其实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
关键问题在于衡量标准不统一。明朝的350万缩水版图是西方人按1616年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标准计算的——只承认中央政权直接军事控制的区域。而清朝的1300万则是把1820年全盛时期所有藩属国都算进来的膨胀版图。
历史档案中的真实记载
清朝皇帝自己的说法很能说明问题:
1. 康熙在《大清会典》中明确将蒙古各部称为外藩,把厄鲁特、喀尔喀等列为更外围的朝贡国,用羁縻来形容管理方式。
2. 乾隆在《大清一统志》序言里说得更直白:全国分十八省,外加57个藩属国和31个朝贡国。
3. 嘉庆处理青海蒙古求援时表示:其他藩属都能自理,你们也该自己解决边境问题。
4. 咸丰面对西藏与尼泊尔冲突时,竟称这是两国争端,保持中立态度。
这些史料充分证明,清朝统治者自己也承认对边疆地区实行的是藩属制度而非直接统治。
西藏主权的历史传承
1648年顺治帝给西藏阐化王的敕谕特别重要:
- 明确承认西藏历来臣事中国的传统
- 表示将完全继承明朝对西藏的主权地位
- 承诺延续明朝旧制(一如旧例不易)
这清楚表明清朝在西藏的主权是继承自明朝的治理体系。
客观看待历史贡献
我们应当承认:
1. 清朝确实为疆域拓展作出贡献
2. 但中国版图是历代王朝共同奠定的
3. 讨论疆域问题必须采用统一标准
4. 自古以来的法理依据不应仅限于清朝
历史研究需要避免双重标准,只有客观看待历朝的贡献,才能正确理解中国疆域形成的完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