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举人出身能做到什么官?正常情况,在京不过侍郎在外不过知府
迪丽瓦拉
2025-10-07 02:02:04
0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却忽略了尘埃里藏着的真实心跳?在这里,我会用显微镜般的考据剖开历史褶皱,从名臣奏疏里的一声叹息,到市井巷陌的半块残砖,带你看见史笔未载的「古今密码」。关注「鉴古知今阁」,让我们在泛黄典籍与现实灯火间架起桥梁 —— 真相,往往藏在被遗忘的细节里。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把弹劾嘉靖帝的《治安疏》摔在龙案上,痛骂 “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钱用也”。这个敢指着皇帝鼻子骂的硬骨头,谁能想到只是个举人出身?要知道,在明清官场的 “鄙视链” 里,举人早就被钉死了天花板 ——“在京不过侍郎,在外不过知府”。可海瑞偏要打破规则,从七品知县一路做到二品巡抚,活成了科举制度里的 “异类”。

一、举人的 “半张入场券”:能当官,却难抬头

清朝江南贡院的考场上,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考完放榜时,中了进士的考生站在前排,举人只能站在后排,连谢恩都得等进士先磕完头。这种肉眼可见的差距,从科举第一步就注定了 —— 举人是通过乡试的 “省级状元”,而进士要闯过乡试、会试、殿试三关,是全国筛选出的 “顶尖人才”。

对举人来说,想当官得走三条路。最好的运气是赶上 “大挑制度”,朝廷从举人中挑长得周正、口齿伶俐的,派去省里当秘书或直接任知县;次之是去国子监当老师,管管秀才们的功课;最惨的是在家乡当 “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中学老师,听起来是官,实则连品级都没有。

明朝隆庆年间,浙江举人王士祯考了三次会试都落榜,最后靠 “大挑” 去了扬州当知县。他在日记里写:“到任第一天,知府见我是举人出身,连坐都没让我坐下,只说‘好好当差,别给朝廷添麻烦’”。这种 “矮人一等” 的待遇,是举人的常态 —— 进士出身的知县,上任时能收到知府亲自送的贺礼;举人知县,往往连衙门的老吏都敢怠慢。

海瑞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他 28 岁中举,之后考了四次会试都没中,37 岁才靠 “大挑” 去了福建南平当教谕。这个官衔听起来文雅,实则就是管几个秀才的 “孩子王”。有次御史来视察,其他官员都跪地迎接,只有海瑞站着拱手:“学堂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是下跪的地方”。御史气得发抖,却也没办法 —— 海瑞没做错,只是举人的身份,让他连 “跪迎” 的资格都显得 “多余”。

二、进士的 “天生优势”:举人的终点,可能是他们的起点

在明清官场,进士和举人的差距,比现在的 “985” 和 “专科” 还悬殊。进士放榜后,前几名进翰林院当 “储备干部”,将来大概率入阁拜相;剩下的分到中央六部当主事,或者去地方当知县 —— 而且是苏州、杭州这种富庶之地的知县。举人们只能捡剩下的,去偏远州县当 “替补”。

乾隆年间,江苏无锡人顾光旭中了进士,直接被派到吏部当主事,三年后就升了郎中;而他的同乡、举人出身的钱大昕,考了五次会试都没中,最后只能去山东当个知县,还得从最穷的聊城开始。钱大昕在信里跟朋友抱怨:“同是当官,他管着京城的官缺分配,我却在乡下催租子,这就是命啊”。

更扎心的是晋升速度。进士出身的官员,只要不犯错,十年内大概率能从七品知县升到四品知府;举人要想做到知府,得熬二十年,还得政绩突出,没被上司挑出毛病。道光年间,山西举人张集馨,从知县做到知府花了二十三年,期间还因为 “不是进士”,三次被吏部驳回晋升申请。而他的进士同事,只用了十二年就做到了道台,比他高了两个品级。

这种差距,根源在 “政治资源”。进士们在翰林院时,就能认识 future 的阁老、尚书;外放当知县时,上级往往是自己的 “同年”(同科进士)。举人们没这些人脉,只能靠 “硬业绩” 说话 —— 比如海瑞,在浙江淳安当知县时,把豪强地主的土地还给农民,还敢挡胡宗宪儿子的路,靠 “不要命” 的劲头才引起上级注意。

三、海瑞的 “破局之路”:举人的天花板,被他用 “死磕” 砸出裂缝

海瑞能打破 “在外不过知府” 的魔咒,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把 “举人劣势” 变成 “优势” 的狠劲。他在淳安当知县时,别人都忙着跟上司搞好关系,他却天天穿着粗布衣服,跟农民一起下地,还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修水利。有次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嫌招待差,把驿丞绑起来打,海瑞直接带人把他抓了,还写信给胡宗宪:“您说过要清廉,您儿子这样,我得帮您管管”。

就这么个 “刺头”,反而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嘉靖四十三年,海瑞被调往江西兴国当知县,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查土地,把被豪强侵占的万亩良田还给百姓。当地百姓编歌谣:“海知县,清如水,救我们,活百岁”。这些业绩传到京城,连内阁首辅徐阶都知道了:“那个举人海瑞,是个干实事的”。

真正让海瑞 “出圈” 的,是他骂嘉靖的《治安疏》。当时他已经升任户部主事,按理说该安稳度日,可他偏要上书,说嘉靖 “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数年推广事例,名器滥矣”。嘉靖气得把奏疏扔在地上,喊着 “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可身边的太监说:“海瑞早就买好了棺材,等着您杀他呢”。

就是这股 “不怕死” 的劲头,让海瑞成了举人中的 “特例”。隆庆年间,他被任命为应天巡抚,管辖苏州、松江等富庶之地,成了二品大员。上任那天,当地豪强地主吓得连夜把大门刷成黑色,有的甚至逃到外地 —— 他们怕这个举人出身的巡抚,比怕进士出身的还甚。

四、制度背后的 “潜规则”:学历歧视,古已有之

明清官场对举人的 “限制”,本质是科举制度的 “筛选逻辑”。朝廷认为,能通过殿试的进士,不仅学问好,还懂 “官场规矩”;举人虽然也有才华,但 “眼界不够”,难以胜任中央和重要地方的官职。这种 “出身决定上限” 的规则,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改变。

不过,也有聪明的举人 “另辟蹊径”。比如清朝的左宗棠,三次会试落榜后,干脆放弃科举,去当幕僚。他在湖南巡抚骆秉章手下当秘书时,把全省的军政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连咸丰帝都知道 “湖南有个左宗棠,比进士还厉害”。后来他靠军功起家,做到陕甘总督,成了 “中兴名臣”—— 只不过,他一辈子都因为没中进士,耿耿于怀,直到晚年才被朝廷 “赐同进士出身”。

这种 “学历焦虑”,跟现在何其相似?有人觉得 “学历决定上限”,有人觉得 “能力才是王道”。就像海瑞和左宗棠,他们用一辈子证明:出身可以限制起点,但限制不了努力的人。不过,对大多数举人来说,“在京不过侍郎,在外不过知府” 仍是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海瑞的勇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左宗棠的运气。

如今再看明清科举,会发现那段历史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制度的僵化,也照出了个体的挣扎。举人们的 “天花板”,既是时代的局限,也是人性的考验。而海瑞们的故事告诉我们:规则可以被打破,只要你敢像他们一样,用一辈子的坚持,去砸开那道看似牢不可破的墙。

以上就是今天的历史解码。史书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定论,每个褪色的墨迹背后都藏着值得玩味的复杂人性。你曾在哪个历史细节里照见现实?或是想让我解码哪段被误读的往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咱们一起在古今对话中唠唠!觉得内容有价值的话,别忘了点击「赞」和「关注」,把文章转发给爱历史的朋友 —— 你的每一次驻足,都是我深耕历史的动力!咱们下期历史现场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美... 19世纪初期,美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浪潮。 这场运动不仅动摇了南方蓄奴州的经济基础,更让获...
原创 清...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国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军事、经济、文化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史上最诡异的3次天灾:一次在中... 你听说过哪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事件?是一座繁华都市在眨眼间化为废墟?还是中国古代那场离奇的爆炸——它...
原创 清...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满语列为极度濒临灭绝的语言。如今,能流利使用满语的满族人已不足百人,这...
原创 他... 1950 年 11 月,朝鲜半岛的寒风裹着雪粒,刮在志愿军士兵的单衣上。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刚结束东...
原创 溥... 【改写版】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深层含义 中国有句流传千年的老话:人在生命尽头时,往往会展现出最纯...
原创 美...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特别火,说汉朝人可能早就知道美洲,还记录过美洲的日食。更夸张的是,有人因此说美洲以前...
原创 清...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时期,社会等级制度极为森严,不仅平民百姓被划分为三六九等,就连皇室宗亲内部也形成了...
原创 马... 《三国演义》中马超与张飞的长坂坡大战,被后世誉为武将单挑的经典篇章。两位当世顶尖高手在夕阳下纵马交锋...
原创 日... 在日本战国那个诸侯割据的乱世中,一个出身贫苦农家的少年,凭借过人的才智与难得的机遇,最终登上了权力的...
原创 死... 【三国猛将张飞的劲敌们】 三国第一猛汉张飞,手持丈八蛇矛,豹头环眼,声如雷霆。他那刚猛霸道的枪法配...
原创 霍... 霍去病的死亡之谜:一代战神究竟因何离世? 关于西汉名将霍去病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这位被誉为天才战...
原创 欧... 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常常会回望历史上那些残酷的战争,也目睹过其他国家战乱带来的苦难。醉卧沙场...
原创 谁... 三国时期,曹操最器重的将领是谁? 在三国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曹魏阵营猛将如云,但要问谁才是曹操心中...
原创 清... 【改写版】 动荡年代的武林传奇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武林中却诞生了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摘得朝...
原创 难... 很多人都有个疑问:在葭萌关之战中,刘备为何执意派张飞迎战马超,而不是让赵云出马?其实这背后暗藏玄机,...
秦始皇为何会偏爱一个50岁的寡... 秦始皇的故事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记载:刻石记功业,群臣助长傲气。这位开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帝王,不仅在政...
明朝成化帝朱见深为什么要肯定朱... 明成化帝朱见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作为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他在位初期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这位年...
原创 清... 清朝的爵位体系如同一座精密的金字塔,处处体现着等级分明的特点。其中镇国公、辅国公与外臣公爵之间的差异...
原创 濮... 【历史谜题:张辽为何在关键战役中袖手旁观?】 开篇 在烽火连天的三国乱世,名将的每一次抉择都可能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