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 年 11 月,朝鲜半岛的寒风裹着雪粒,刮在志愿军士兵的单衣上。宋时轮率领第九兵团,刚结束东南沿海的战备任务,就紧急跨过鸭绿江。
这一年,宋时轮 43 岁。他是湖南醴陵人,1907 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1926 年,19 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踏上革命路。
土地革命时期,宋时轮跟着红军南征北战。他参加过秋收起义后的游击斗争,在中央苏区的反 “围剿” 战役里,从连长一步步升到师长。长征路上,他带着部队冲破敌人封锁,好几次在生死边缘徘徊。
抗日战争爆发后,宋时轮到了冀鲁边区。他组建抗日武装,在敌后开展游击战。当地百姓记得,他常穿着粗布军装,和战士们一起挖地道、搞伏击,把日伪军搅得不得安宁。
解放战争是宋时轮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他在华东野战军(后来的第三野战军)任职,参与指挥莱芜战役。那场战役,我军三天歼敌七万多,宋时轮带领部队堵住敌人退路,立下大功。
孟良崮战役中,他的部队负责阻击国民党援军。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死守阵地,为歼灭张灵甫的整编 74 师争取了关键时间。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也都有他的身影。
1950 年,朝鲜战争局势紧张。第九兵团原本要解放台湾,接到入朝命令后,来不及换冬装就出发。宋时轮知道士兵们辛苦,但军情紧急,只能咬牙前进。
到了朝鲜,第九兵团接手长津湖地区的作战任务。这里温度低到零下四十度,不少士兵冻得连枪都握不住。宋时轮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却还是坚定地执行作战计划。
长津湖战役打得异常惨烈。宋时轮指挥部队包围美军陆战一师。战士们趴在雪地里,有的冻成了冰雕,也没挪动一步。最终,我军重创美军,遏制了他们北上的势头,可第九兵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1952 年,宋时轮带着第九兵团回国。不久后,部队进行整编,第九兵团番号调整,他的职务从兵团司令员变成了第二十三军军长。
有人替他抱不平,觉得降职委屈。可宋时轮没在意,他说:“职务高低不重要,能为国家做事就行。” 到了 23 军,他照样每天泡在部队里,查训练、看装备,和士兵们同吃同住。
其实,这次职务调整并非因为犯错。当时全军精简整编,很多兵团级单位撤销,不少高级将领的职务都有变动。宋时轮服从安排,没半句怨言。
1955 年,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授衔前,大家都在猜测自己能评上什么军衔。有人觉得,宋时轮从兵团司令降为军长,可能评不上上将。
可最终名单公布,宋时轮赫然在列,被授予上将军衔。消息传来,熟悉他的人都觉得理所当然。
因为授衔不只看当时的职务,更看资历和战功。宋时轮从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经历了无数硬仗,立下的战功数不胜数。他的军事才能和对革命的贡献,早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授衔仪式上,宋时轮穿着崭新的上将礼服,胸前挂着勋章。面对荣誉,他很平静:“这勋章是牺牲的战友们给的,我只是替他们领了。”
后来,宋时轮还担任过军事科学院院长等职。他致力于军事研究,写出不少关于战略战术的文章,为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晚年的宋时轮,依然关心部队建设。他常对身边的人说,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打仗的本事,不能忘了牺牲的战友。
后人评价宋时轮,说他是 “铁血将军”。他打仗勇猛,指挥果断,可心里始终装着士兵。长津湖战役后,他主动向中央作检讨,说自己没照顾好士兵,这份担当让人敬佩。
还有人说,宋时轮身上有老革命家的风骨。职务升降不抱怨,荣誉加身不骄傲,一辈子都在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奔波。
如今,提到抗美援朝,提到长津湖,人们总会想起宋时轮。想起那个带着士兵在雪地里冲锋的将军,想起那个不看重职务、只看重责任的上将。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信仰,什么是担当。不管时代怎么变,这样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